(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现代文阅读Ⅰ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现代文阅读Ⅰ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94895c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5

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

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率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率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综艺”境遇有些尴尬,别让“限”

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因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它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色列Armoz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s aski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Tim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面》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

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材料四: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从开播始,就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主流价值观的传达与表现。换言之,文化综艺节目是主流文化传达的阵地。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

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但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以不可抵挡之态不断侵袭、冲刷着主流文化的宣讲地。因而,在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中,改变自身传播特性,在多样创新中完成自身价值的传播,就是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得不做出的策略选择。

转变传播方式,寻求新的受众关注点。转变自身传播方式从而获得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信息革命的发展,众多信息疯狂涌入,大众陷入对知识的极度渴求中,但过度的娱乐化并未真正提供信息获取的渠道,因而受众陷入对知识渴求和无法获取的双重焦虑中。另一方面,我国当下的综艺节目已经日趋饱和,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创新性被多次提及,因而寻求资源的联动合作,寻求新的受众关注点和内容生产就变得至关重要。而在这种受众寻求知识,综艺市场无差别的情况下,综艺节目的同质化的竞争中,电视文化类节目也获得了多渠道传播、解构和重组的可能。

传播渠道多样化,引导舆论导向。从广义上看,主流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方式是单一具体的,大多针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年群体,青少年由于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无形中被阻隔于传播圈之外。但当下,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却在网台互动、热门IP的生成中完成着多样传播的转化。首先,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依托互联网寻求多样传播途径。在依靠演员艺人自带流量宣传的同时,转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无论是微博中的热搜词,还是节目中的微信摇一摇分享互动,都是在强调参与感的同时,增加其多线传播的可能。另外,节目的网络播出权不再仅限在某客户端,除了在多家网络媒体联合播出增加点击量的同时,也将歌曲等衍生品放在一些APP上播放,这无疑扩展了节目的传播渠道。其次,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线上线下相结合,寻求全面曝光的可能。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再局限于线上传播,而是与线下活动一起,增强节目的影响力。《国家宝藏》就是故宫博物院联合八大博物馆,让民众甄选国家“重器”,在节目结束后,于故宫博物院中举行特展。这让文化综艺节目逐渐脱去高冷的外衣,变为大众可接受并乐于接受的存在,从而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传统文化深入、多种方式的传播。

传播范围广泛,培育青年观众。传统概念上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由于传播平台和文化特性的限制,使得接受群体相对固定与封闭。而互联网的介入无疑将这个小范围接受群体打破,互联网传播的时效性和多样化打破文化类综艺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在时空裂缝的消弭中进行着更为广泛和大众化的传播。在《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中,主流与传统在引发受众感慨的同时,也将经典变为情怀。原有的接受群体被打破,在大众化的审美下,在灵活多变的接受中,培育青年观众,传播传统文化。

(摘编自《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识类综艺节目迎合了电视观众的心理,因此成为电视台的杀手锏,观众在满足对知识的渴求的同时,也获得了消遣和娱乐。

B.虽然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在“限娱令”之下,文化类节目由于制作

方式相对保守安全,成为一些制作人的选择。

C.在知识类综艺节目掀起收视狂潮的当下,电视人应在这一方面不断努力探索,提升节目高收视率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D.《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人欢迎。

C [“知识类综艺节目掀起收视狂潮”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红,证明我们在知识类的综艺节目上做得很成功。

B.“限娱令”客观上促使综艺节目向文化类转型,一大批节目调整为各种文化类节目,但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率并不理想。

C.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解决了当前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大众传播因素和节目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率背后的文化影响力的问题。

D.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努力提高质量,力求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一些国家成功的综艺节目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D [A项,无中生有。目前对文化类节目的挖掘还远远不够。B项,以偏概全。材料二中的表述为“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C项,逻辑混乱。“当前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大众传播因素和节目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率背后的文化影响力”是文化类节目兴起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8.依据材料四,下列不属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策略选择的一项是(3分)( )

A.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宣传,以满足受众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在过度的娱乐化中提供信息获取的渠道。

B.依靠演员艺人自带流量宣传的同时,转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如利用微博中的热搜词和节目中的微信分享互动等。

C.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再局限于线上传播,而是与线下活动一起,变为大众可接受并乐于接受的存在。

D.互联网传播的时效性和多样化打破文化类综艺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在灵活多变的接受中,培育青年观众。

A [A项,根据原文“大众文化以不可抵挡之态不断侵袭、冲刷着主流文化的宣讲地”可知,大众文化的冲击是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做出策略选择的原因。B、C两项,属于“传播渠道多样化,引导舆论导向”这一策略。D项,属于“传播范围广泛,培育青年观众”这一策略。]

9.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了电视栏目《国家宝藏》,假如有国宝“GB”要在此栏目出现,

请你为它设计电视播出方式。(4分)

[答案]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概括出:①故宫博物院联合八大博物馆以《国家宝藏》为题举行特展——每个博物馆只选出一件宝物入驻。“GB”是某博物馆的宝物。②邀请一位演艺界人士担任“国宝守护人”,让他以小剧场的方式为“GB”演绎“前世传奇”,讲述“今生故事”。③“国宝守护人”宣读“守护宣言”,观众投票决定“GB”入驻特展。

10.近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说说应该如何把文化类综艺节目办得更好。(6分)

[答案] ①提升节目质量,要以文化影响力为终极目标,把握好文化含量和层次。②形式上,以观众感受的角度切入,将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寓教于乐。③重视观众的体验,增强互动性,提升观众的参与度。④重视营销,借助各类媒体,推升节目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