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8768d1e10a6f524ccbf85a6

三十年战争

(1)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施镇压政策引起的。

(2)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3)四个阶段:① 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 丹麦阶段(1625-1629)③ 瑞典阶段(1630-1635)④ 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

(4)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5)评价: ①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 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比利牛斯条约>>

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条约》

(1)背景: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

(3)评价: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大陆封锁体系(Continental System)

(1)背景:由于海外贸易的竞争,英法长期对立。法国大革命后,英国又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且在战争中英国从没有遭受过法国军队的打击,总是保持着良好

的实力与法国抗衡,拿破仑把征服的目标瞄准了英国。但军事征服英国是不可能的,于是拿破仑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开始推行“大陆封锁”战略。其目的是希望利用法国在大陆上的优势消解英国的海上优势,以陆上力量去和英国的海上力量角逐。

(2)建立过程:1806年11月20日,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为大陆封锁体系奠定基础;1807年1月7日,英国宣布实行反封锁,拿破仑寸步不让,针锋相对的先后两次颁布“米兰敕令”,强化了“柏林敕令”的规定;1810年10月又颁布“枫丹白露敕令”,以立法手段完成了“大陆封锁体系”。

(3)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对英国的打击起初是沉重而有效的。但是,它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困难,最终难逃失败命运。而法国的征服和占领又激起了别国人民对拿破仑帝国的反抗。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动摇了大陆联盟体系。 神圣同盟条约

(1)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2)目的: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

(3)中心内容: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

(4)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

(5)评价: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回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四国同盟条约

(1)1815年11月20日,英、俄、奥、普签订《四国同盟条约》

(2)主要是针对法国,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3)四国同盟使大国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可能出现的对整体均势的挑战。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 导火线: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影响:俄国失去了在欧陆的优势地位,法国地位上升,英国继续海上霸权,奥地利与俄国从此结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得以延续,战争为意大利的统一提供机会,对中国和印度产生了影响。

答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

制权。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地中海协定》

(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2)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再保险条约》(Reinsurance Treaty)

(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为博取沙皇好感,提议用德俄双边协定或条约代替三皇同盟条约。 (2)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条约。

(3)德俄条约是德国以牺牲别人利益来迎合俄国,换取俄国在德法冲突中保持中立。

(4)如果俄国真要占领黑海海峡或君士坦丁堡,必将遭到英、奥两国反对,因而该条约有德国开给俄国空头支票之嫌。 (5)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该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德国获取了双保险,所以,这个条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再保险条约》。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提出的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基本政策。1823年12月2日 ,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主要内容有:1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的国家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2美国不干涉欧洲任何国家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但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3美国和“神圣同盟”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政府,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将危害美国的和平与安全。门罗主义在防止欧洲列强对美洲的侵略,维护拉丁美洲已独立国家的地位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在一段时间内,英、法曾多次对拉美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占领,美国却未表示抗议。相反,美国也不断侵犯拉美国家的主权,破坏其领土完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1949年与欧洲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正式与欧洲国家结盟。从此门罗主义逐渐丧

失其作用。

(1)背景: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已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2)英国既要防止美国势力在拉丁美洲的扩张损害英国利益,又要阻止神圣同盟对拉美地区的武装干涉。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政府提出关于英美对拉美事务采取共同立场的建议,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激烈争论,美国还收到了俄国不承认拉美独立国家和指责共和制度的两份照会。同时,英国政府得到了法国不对拉美进行武装干涉的保证,不再需要美国的合作。面对紧迫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必须采取行动给欧洲列强,尤其是英俄两国以警告。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主义”。 (3)“门罗主义”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②“不干涉”原则:包含着不干涉和干涉两个方面。③“美洲体系”原则。 (4)评价:

① 尽管“门罗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 “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② 受到了新独立的拉美国家的普遍赞同,但神圣同盟各国表示坚决反对。 ③ 是美国对外政策史上一个著名的政策口号。美国以后的美洲政策基本上是以“门罗宣言”为蓝本和底色的。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波斯尼亚危机

(1)背景:日俄战争与俄国1905年革命削弱了俄国的力量,奥匈帝国利用俄国出现的颓势,加紧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其目的是想先正式兼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两省,继而吞并整个塞尔维亚。俄国不想让奥匈独霸巴尔干,主张维持该地区现状。波斯尼亚成为多重矛盾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