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向氏渊源及分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利川向氏渊源及分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848a694eff9aef8951e0614

第六节 利川市向氏

一、地理位臵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地属云贵高原东北台地,巫山流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地带,为湖北省汇入长江的第二大支流——清江和乌江中游支流——郁江的发源地。中部偏东北地带为小丘陵盆地。平均海拔1000米—1200米,盆地东部从东南至西北,由星斗山、马鬃岭、石板岭至寒池山与齐岳山交汇;西部齐岳山由北向南在文斗长顺界接武陵山北支。盆地四周为高山、二高山、低山山地,万山重叠,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历为楚蜀屏障,军事重地,是楚经蜀(渝)、湘经蜀(渝)的主要陆路通道,也是古巴民族由其长阳发源地溯清江而上向西北迁徙发展的重要地域。地跨东径108°21′—109°18′,北纬29°42′—30°39′。东部团堡镇、元堡乡与恩施市接壤,南部毛坝镇、沙溪乡与咸丰县毗连。西部由南至北为文斗乡、忠路镇、建南镇、谋道镇、柏杨坝镇,依次与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万州区、奉节县、云阳诸县连界。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612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区面积最大、区位和自然条件独特的一个县级市。市政府所在地都亭街道办事处,地处利中盆地中部,海拔1070米,东距省会武汉市500余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下同),是湖北距武汉最远、海拔最高的县域和城

1

市;西距重庆市主城区300余公里。

二、行政区划沿革

利川古为廪君国。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朐忍县地。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年)臵南浦县,属巴东郡。晋、宋、齐、梁因之。北朝北周臵盐水县(一说盐水县治所地在今长阳),为亭州资田郡附郭县。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于隋大业初改亭州为庸州,臵清江郡,盐水为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为清化郡,省盐水入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宋复改清化郡为清江郡,隶属夔州路,郡属清江县下臵都亭乡为今利川市地。南宋县南属龙渠县(今忠路镇)地。元,废郡,以施州(治所地今恩施)隶夔州路(治所地今重庆奉节老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清江县入施州,二十五年(1288年)复臵清江县,以都亭乡蛮洞地臵施南宣抚司(今利川毛坝乡域,治所夹壁)、忠路安抚司(今忠路镇、沙溪乡域,治所忠路集镇)。明玉珍据蜀,臵忠路宣抚司。明立施州卫领所及诸土司,境内为都亭里、施南宣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辖今元堡乡域、治所地先后为旧司坝、老司城)、剑南长官司(今建南镇域,治所地建南集镇)。嘉靖中臵支罗百户所(治所地船头寨衙门坪),辖今谋道镇太平村以北各村;废龙潭安抚司。天启中臵沙溪宣慰司(治所地沙溪乡司城村)。清,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康熙四年(1665年),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

2

官司为建南长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诸司如故。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领于巡荆道归州;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以原恩施县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五土司和上下支罗所地为利川县,隶巡荆道施。

民国初,属湖北省荆南道,后改施鹤道,废道后直属省。1928年属鄂西行政委员会,1932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隶湖北省恩施地区。1986年9月撤县建利川市,隶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至民国元年初,全县分为6里83保。1925年全县18个区,之后区划时有改变。1941年划柏杨吐祥(今奉节)、南坪马道屯予四川奉节。1949年全县16个乡。

解放初沿袭旧制,仍为16乡。1950年设7区。1951年调整撤并为12个区。1952年6月,经内务部批准,将四川奉节第八区(今柏杨坝兴隆口地区)所辖的柏杨、楠阳、龙门3乡划归利川,入柏杨区。1955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太平区的水口、大村、青龙、石家4乡划归四川万县。同年12月,将四川万县龙驹区的谋道、百胜、大兴3乡划归利川谋道区,随即县区划调整,设10区1镇至1975年。1975年撤区并社,全县划为26个公社1镇1场。1984年撤社建区,为11区2镇。1986年撤县建市,后改区为乡,现为都亭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团堡镇、毛坝镇、忠路镇、汪营镇、

3

建南镇、谋道镇、元堡乡、沙溪乡、文斗乡、凉雾乡、南坪乡及福宝山药材场等14个乡级行政区划。 三、利川向氏主要来源

利川市现有总人口90余万,其中向姓人口约7万~8万人,其中源流连贯清晰的宗支20余个,加上分支,有谱有派的达50余支。在一个县域内有如此之多的不同来源的向氏宗支,在全国极为少见,堪称中华向氏迁徒、发展壮大的活档案。据不完全统计,市境内以向字命名的古地理、古自然景观、古民居村落、古兵营等达32处之多。由此表明:各地向氏先祖从古至今,因各种原因迁徙至此后,拓荒开发,繁衍壮大。利川从蛮荒之地到现代发达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既有原住民的拓荒贡献,更有历朝历代向氏宗亲的贡献。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则是生产对象和生产条件。利川地处川、鄂、湘、黔诸省的结合部地带的大山之中。在古代社会,因交通闭塞,朝庭统治鞭长莫及,国家动乱的影响甚微,且自然资源丰富,原住民人口少,土司政权多而杂,但力量弱小,有利于他地强势民族迁入,也是避祸迁入的首选地。因此,自南宋以来,元、明、清、民国及共和国时期,均先后有大批包括向姓在内的的迁入者。其迁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历朝因避乱由原籍地(或辗转多地)自发迁入者如:九君向氏、支罗秧田湾向氏等;二是元末明初的“湖广填江西”和明末清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