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杨老师,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817b617ddccda38376bafa9

岳平、朱敷森、王伦平、刘怀信、王维四、廖启桂、张林钊、卓尚攸、覃长盛、于炎湖、王文章、吴梓林、王人寿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上级主管部门对慈利中学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民国三十七年(1948),湖南省教育厅督学何家吉呈报省厅的《视察报告》中称:“一、该校自卅四年复校原址,建修充实,已复旧观。校长刘金先热心干练,教师资历大都优良,少数教员资历略逊,教学成绩仍称良好。二、校舍大部分利用旧有房屋,校景培置清雅,运动场宽阔,设备亦甚完善。三、征费较之厅定标准略低,学生栽种蔬菜,饲养猪羊鸡鸭甚多,蔬菜及蛋类勉强可以自给。四、全校计有高中一班,初中七班,学生四百七十五人,教学进度能平衡发展,作业评阅改查均颇精祥。五、毫无都市浮华习气,内务清洁,读书风气尤为良好,课外活动亦甚注意,壁报多有可观者。”

第四节 慈利第一初级中学

(1953-1960)

学校机制。1952年11月26日,奉省教育厅令,慈利县立初级中学更名湖南省慈利第一初级中学。学校仍设教导处和总务处。1953年1月,县人民政府任命毕嘉乃为专职校长。1958年,毕被定为“极右分子”,撤销一切职务,每月发给生活费。副校长梁崇钧主持全面工作。1959年10月,梁亦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撤职降级处分。1960年2月,中共慈利县委决定,任命唐纯概任慈利一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9

办学思想。慈利第一初级中学一方面围绕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贯彻教育“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及“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一方面从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全面向苏联学习。1957年,根据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精神,学校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是: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身心获得全面发展、为升入高等学校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办学规模。1953年,全校19个班,学生922人,教职工58人,至1958年基本保持这个规模。1958年,增开2个高中班。1960年,高中招6个班,初、高中共27个班,学生1403人,教职工83人。

学制及课程设置。初、高中学制均采取“三三制”。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生理卫生、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13门课程。每周33课时。1954年,取消英语科,将中国革命常识和时事政策合并为政治。1956年,语文分成汉语、文学两科,新开《实验园地实习》。1957年,增设农知,政治改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58年,开设俄语科,农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改为政治常识。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废除百分制,采用“五级记分制”。

思想政治工作。1953年之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劳动与理想、教育方针与学习目的、自觉守纪与国际国内时事进行。1957年5月,学校投入整风运动。1958年2月,学校对“右派分子”定案,毕嘉乃等7人

10

定为“右派分子”,毕嘉乃被撤职降级,其余1人离校,交群众监督,5人被开除公职,遣回原籍。

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理论以凯洛夫的《教育学》和普希金的《教育学讲演录》为主要题材,教师以凯洛夫的五项教学原则和五个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指南。突出直观教学,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校加强对教学的具体领导,一是强化教学领导核心,二是健全系列教学制度,三是狠抓关键性的教学活动。1957年,常德地区初中毕业统考,慈利一中升学率达到70%,在石门慈利考区,位居榜首。1958年,开始大搞勤工俭学,每周劳动三个半天。1960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在全国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全日制中小学教育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湖南省教育厅根据这个精神在全省确定110所中学开始试点教改实验,慈利一中在试点校之列。

体育卫生。1954年3月,学校成立保健委员会,“两课”、“两操”、“两活动”形成常规,对运动员进行专门训练,一年一届运动会。1955年,学校推行“劳卫制”预备级的锻炼。至1957年,学校体育器材增加到106种910件,课外体育活动项目扩大到13个大项,24个小项。

党群组织。1954年10月,学校中共党员发展到4人,建立了党支部,梁崇钧任书记。1960年2月,唐纯概任支部书记。1953年上学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达200余人,首任团总支书记杨万柏。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1

杜玉仙任总支书记。8月,团组织由总支改为委员会,谢春阶任团委书记。1956年6月,正式成立中国教育工会慈利一中委员会,首任主席陈秋帆。

基本建设。1954年至1958年,学校扩充基建面积2140m2。1956年10月,慈利县人民委员会行文,将水磨峪溪堤以南一片高地划拨给慈利一中,作为新校址开发。1959年,建成一幢6间教室的两层楼房,下学期,高中部迁水磨峪新校。学校各类器材设备不断完善,图书资料不断扩充。1955年,理化实验仪器达910件。1957年,图书9690册,封存3000册,杂志6980册。

后勤保障。学校原有菜地8亩,稻田23.7亩,200亩荒山开发基地。新校址种蔬菜50亩,早粮80亩,养猪百余头。校内还办有粉笔、肥皂、颗肥等小厂。师生也走出校门支援社会生产,兼有创收。学校组建了生产劳动指导委员会,对勤工俭学统一协调指导。

办学效益。慈利第一初级中学共办了43个初中班,6个高中班,初中毕业生2365人。知名校友于允府、王永锡、卓凤池、胡家盛、向万铣、甘其受、张正锦等都就读于此时。

第五节 慈利县第一中学

(1960.9——2008)

学校机制。1960年9月,慈利县人民委员会经湖南省教育厅及常德专署批准正式行文,将慈利第一初级中学改名为慈利县第一中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