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劳动经济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813ada7b0717fd5360cdcf1

二、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要素

所谓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要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无关,但又同时构成对工资本身确定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包括6个方面 : 1、生活费用或物价水平

保证员工及其家庭获得维持生活费用的工资,是制订工资率的基本考虑。决定生活费用的是物价水平,故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必须考虑地区物价状况。 2、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或企业的负担能力

企业负担工资的能力,涉及到企业的利润和员工的工资分配关系,在我国还包括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

3、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

确保薪酬具有外部竞争力,需要广泛开展劳动力市场价位调查。了解当地劳动力市场价位有助于更好地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的人才,有助于减少人工成本。 4、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例如,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年薪高达千万,普通劳动力员工的工资年薪则不足万元。 5、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

潜在替代物可能是机器,也可能是人。例如,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力。 6、产品需求弹性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对企业的产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产量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

11、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1)人口的自然结构方面 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供给总量的增加。但是,人口规模的形成不是短期能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一国的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马上产生影响,我们将其称之为“滞后效应”。换句话说,人口规模只在长期内起作用。

②.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人口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

其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由于劳动力是根据年龄段确定的,因此,不同年龄类型的社会就有不同的劳动力自然供给状况。 其三是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由于民族传统等各种原因,不同民族的人劳动力供给的状况有所不同。

③.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根据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2)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包括劳动者的工作偏好以及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和经济周期波动。 (3)社会制度

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包括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

12、试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假定: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图示:

分析: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

(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

(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结论: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13决定劳动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1)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一定理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越容易,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就越高。

(2)最终产量需求的价格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二定理指出,当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那么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也就越大。

(3)生产成本中要素的份额。希克斯—马歇尔第三定理关系到劳动要素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如果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越高,那么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就越大。

(4)其他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希克斯—马歇尔第四定理指出,如果与劳动要素协同生产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那么对该特定要素的需求就越富有弹性。

14、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等,但是对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

2、经济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

(1)年龄。劳动力迁移主要是年轻人从事的活动。一个人越年轻,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够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并且,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相对较低。

(2)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比如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等。

(3)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使得人们具有较高的迁移率。

(4)迁移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这是因为,其一,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越有限。其二,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但是,高智力的劳动力流动往往背离“流动人数虽距离的延长而减少”的规律,反而出现远距离流动人数增加的现象。

(5)职业与技术等级。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

3、劳动力流动不单受个人因素影响,劳动力总体因素也占一重要角色。从劳动力市场总体因素来考量,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子也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就业成长率、都市化程度、产业结构形态等。

15、简述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1)就业机会的多少和收入要求。比如,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及不同社会经济群体间的劳动参与率有很大的不同。(2)营养不良、残疾和长期疾病会影响工作能力,是决定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3)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越高,所有人的就业机会就越大,则劳动力参与率就越高。(4)年龄。比如年轻人在开始时劳动力参与率较低,随着他们离开学校进人劳动力市场而上升,在黄金年龄时到达高峰,然后在老年龄组中随着退出经济活动而下降。(5)性别。对妇女而言,在每个年龄组中的劳动力参与率通常要低于男性。

16、简述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1)成本。教育的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由两部分组成: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学杂费、书本费等,是接受大学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间接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是由于上学而无法去工作而放弃的收人。一般说来,非货币成本是指由于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由于读书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所以有人把它当作一种负效用。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

(2)收益。上大学的总收益也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就是从终生收人来看,由于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人总量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人总量的部分。非经济收益包括由于上大学而得到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所带来的生活兴趣的广泛等。

17、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含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Q = 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通常用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每一时期内,劳动、资本与技术变化的步伐不一样。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当企业分别以利润最大化、就业、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时,其所要求的劳动需求量也会有所不同。

4、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约束劳动需求的制度因素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

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其二是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18、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立法的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只要劳动需求曲线倾斜向下,有效的最低工资立法一方面提高了工资率,同时会减少就业机会。就业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最低工资与均衡工资之间的差值,又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小。结论:最低工资立法的就业效应对于那些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之下工资会更低的工人来说,恰好是最大的,对于他们而言虽然最低工资减少了就业,但是增加那些保持就业工人的工资率。

19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怎样安排他们的成本和收益?

普通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这类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基础技能和素质,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技能的通用性,无法避免员工的流动。

特殊培训:指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有重要作用,而对其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或很少有影响的培训。这类培训提高了员工在特定领域或岗位的技能,对员工在该企业当中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两种培训的不同特点,企业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成本收益模型。 模型一(普通培训):

在普通培训中,由员工自己承担成本并获得之后的收益。员工的工资率W总是等于其边际劳动产品价值VMP。(如图p126)

培训前:工资率—W1=VMP1

培训中:工资率—W*=VNP* 培训后:工资率—W2=VMP2 培训中:(W1-W*)的差额部分是培训成本,完全由员工承担。 培训后:(W2-W1)的差额部分为培训收益,由员工获得。

由此,普通培训并不会对员工的离职意愿以及离职的发生产生较大影响。

模型二(特殊培训): 在特殊培训中,成本和收益有提供培训的企业和获得培训的员工共同分享。(如图p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