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学院博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机电学院博士研究生课程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6fa8376f242336c1eb95edd

详细设计、设计分析、工艺规划、零件制造、产品装配、检验测量、维护保障、数据管理、过程管理等产品开发全过程的数字化为主题,全面深入介绍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的原理、方法、实例等。

主要参考书:(1)杨海成.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基础.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7; (2) (德)施普尔,克劳舍著;宁汝新等译. 虚拟产品开发技术. 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 2000; (3) 杨平.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概论.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4) 相关的研究论文;

序 号:197 课程编号:057064 课程名称:智能仿生机器人 任课教师:葛文杰 英文译名:Intelligent and Biomimetic Robtics

先修要求:机械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

内容简介:运动生物体的结构、运动及动力学,仿生机构模型,仿生机构的运动

及动力学,仿机器人运动稳定性,智能与仿生机器人系统结构,生物体感知系统与多信息的融合,仿生系统的感知器及驱动技术,智能仿生控制技术,进化算法与人工智能;智能仿生系统实例。

主要参考书:(1)《现代运动生物力学》郑秀瑗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现代机器人学》方建军,何广平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智能机器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近期国内外有关文献。

序 号:198 课程编号:057065 课程名称:汽车结构抗疲劳设计制造理论基 任课教师:徐颖强 础

英文译名:Fundamentals of Anti-Fatigu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Auto Structures

先修要求:汽车构造、汽车制造技术、疲劳设计、弹塑性力学

内容简介:针对现代汽车结构件的轻量化、耐久性要求,介绍汽车结构设计、加

工成型的抗疲劳分析的理论方法。1、汽车结构概述;2、结构弹塑蠕变理论与仿真方法;3、材料的强化、软化研究;4、结构的安定性与抗疲劳分析方法;5、车架、车身及齿轮等结构的抗疲劳分析

主要参考书:(1)《塑性力学基础》王仁,熊祝华,黄文彬,科学出版社,1982;

(2)《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钟志华,张维刚,曹立波,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金属疲劳》N.E.弗罗斯特[英],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4)《应用弹塑性力学》徐秉业,刘信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抗疲劳制造原理与制造技术》王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1999 。

序 号:199 课程编号:057066

课程名称: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前沿 任课教师:余隋怀 苟秉宸

英文译名:Advancing front of 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 先修要求:

内容简介: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前沿课程是从当今最新的CAID技术出发,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中的智能设计、虚拟设计、定制设计、敏捷设计、协同设计等技术。并详细描述目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将此技术应用于新产品开发过程的实例。通过学习,有助于从系统层面了解CAID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参考书:(1)张立群.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上海美术出版社.2004. 1;

(2)彭韧.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3)许喜华.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

序 号:200 课程编号:057067 课程名称:设计策略与管理 任课教师:余隋怀 王小平 英文译名:Design management 先修要求: 内容简介:本课程以研究和探索设计与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设计的最大价

值为出发点,通过对设计与经济发展、设计与决策、设计与组织创新、设计与项目管理等重点内容的阐述,系统地阐述了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直观地介绍了设计策略制定、新产品开发流程与管理、设计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使设计管理的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如何正确地理解设计,正确地选择设计方向和设计策略,如何有效地利用设计资源及发挥出设计最大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主要参考书:(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2)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

序 号:201 课程编号:057068 课程名称:现代设计思潮 任课教师:苟秉宸 余隋怀 英文译名:Modern Design Trend 先修要求: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设计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内容涵盖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的

设计思潮和设计理论。重点探讨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理念、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及其经典作品,并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介绍了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现代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汲取设计养料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参考书:(1)唐济川,现代艺术设计思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