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 课后练习及详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专题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 课后练习及详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6a4229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33

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和气温大小的比较,正确的( )

A.气压:④<③<①<② B.气压:②<①<③<④ C.气温:①<②<③<④ D.气温:④<③<②<① 题十四:读下图,回答下题:

若此图为对流层热力环流示意图,则一般情况下( ) A.甲处以晴天为主 B.甲处气温比丁地低 C.甲处气温比丙地高 D.甲处的气温较乙地低

题十五: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温:甲>乙>丁>丙 B. 海拔:丙>丁>甲>乙

C. 密度:乙>甲>丁>丙 D. 气压:甲>乙>丙>丁

题十六: 下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图中数值为气压数值(单位:百帕)。据图完成1~2题。

1. 图中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a→c B. b→a C. d→c D. d→b

2. 图中四地中温度最高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第 - 5 - 页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 A

解析:①是太阳辐射射向地面的,故为太阳辐射;②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故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射向大气,故为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故A正确。 题二: B

解析:A是太阳辐射射向地面的,B是地面辐射射向大气的,C是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故B正确。 题三: 1.D 2.C

解析:1.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大气反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故选D。 2.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大,海平面上升,故选C. 题四: 1.D 2.C

解析:1.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所以温度低;在四个箭头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④。

2.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的反射作用或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多,致使大气逆辐射增加造成的。 题五: C

解析:晴天昼夜温差较阴雨天大,故B、D错误;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夜晚气温较高,故C气温日较差较A大。 题六: A

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知海洋温差比陆地小,又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作用,使得有大气覆盖的下垫面比无大气的温差小,综上所述应选A. 题七: B

解析:A.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不符合题意; B.晴天云层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故正确;

C.晴天白天云层薄削弱作用弱,故而地面辐射强,但由于云层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弱,故不符合题意; D.晴天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故气温日较差大,故不符合题意。 题八: C

解析:气温日较差总体缩小,A叙述不准确;空气湿度在10日下降,B错;河水水位受降水影响,7、8日都有降水,所以水位在8日最高,D错;7、8日阴雨天,大气保温作用强,C正确。

题九: 1. D 2. B

解析:1.根据三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规律可判断图中甲为变质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

2.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将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题十: 1.B 2.D

解析:第1题,甲图中各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散失在外太空的大气辐射。某区域气温高低的直接原因是大气逆辐射③强弱,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太阳年辐射总量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这两个因素,而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又取决于纬度、天气、大气干洁程度等。四川盆地因多云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故太阳年辐射总量少;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年辐射总量多,均与②、④环节无关,C、D选项错误。

第2题,①②③④所表示的地质作用依次是固结成岩、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变质作用,D选项正确。a、b、c分别

第 - 6 - 页

代表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判读该图的难点在于其省略了一些箭头,如省略了沉积岩、岩浆岩直接经重熔再生变为岩浆等环节。大理岩属变质岩b类岩石;只有沉积岩c类岩石才含有化石;长江三峡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A、B、C选项错误。 题十一: 1.B 2.B

解析:1.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题干的意思,“天雨初晴,北风寒彻”表明是冬季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现象,由于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则气温变化是由高到低,气压变化必然是逐渐升高,所以②曲线符合。

2.锋面过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小,易产生霜冻现象。a表示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c表示地面辐射,d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b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地面,也就是大气逆辐射,所以是b减弱,造成“是夜必霜”。 题十二: 1.B 2. A

解析: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与图中箭头乙对应。

2.由表“南京某月连续几天的气温资料”可知:12日温差大,9日温差小。12日温差大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甲较强,大气逆辐射乙较弱,9日温差小的原因是太阳辐射甲较弱,大气逆辐射乙较强。 题十三: B

解析: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可知①为高压,②低压;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低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恰好相反且离地面越近气压越高,故③为低压,④为高压,所以气压②<①<③<④;③为低压,气温高,④为高压,气温较低,所以气温④<③;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故气温②<①<④<③。 题十四: C

解析:甲盛行上升气流,说甲气温较高,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容易凝结成云致雨,故A错误;对流层,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故B错误,C正确;乙盛行下沉气流,说明乙气温较甲低,故D错误。 题十五: D

解析:A.甲为高压,故为低温下沉;乙为低压故为高温上升,故温度乙大于甲,A不符合题意;B.海拔甲和乙相等,丙和丁相等,故不符合题意;C.同一地区高度越高温度越低,大气密度越小,而甲为收缩下沉故密度大于乙,故不符合题意;D.同一地区高度越高温气压越低,同一水平方向上甲等压面上凸故为高压,乙为低压,正确。故选D。 题十六: 1.C 2.C

解析:1.读图可知c气压较 d低,根据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知气流由d→c,故选C。 2.读图可知c气压低,气温高,故选C。

第 - 7 - 页

第 - 8 -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