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5af1fc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fb

《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逐句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字音字形 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 域(yù)民 ...

重点实词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寡助之至: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顺之:顺,归顺,服从。 通假字 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

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重点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课文理解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

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重点字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重点实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2)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

古今异义 (1)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理由) .

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一词多义 1.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