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5111d69a76e58fafbb00365

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

(Joy Luck Club) 摘要:

《喜福会》作为第二代移民华裔作家的英文代表作,是研究探讨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极佳范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在家庭概念与地位、婚姻观以及家庭教育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l词:

文化差异;文化比较;喜福会;家庭价值观;婚姻观;家庭教育观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认为:“家庭文化是由人们特有的有关求婚、结婚、离婚、亲属认同和责任,儿童社会化,居住以及家庭稳定的规范和价值构成的。”

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注重亲情以及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夫唱妇随等,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道德准则已经根深蒂固地埋藏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其核心观念为孝爱观,并由此衍生出婚姻观、教育观等。

美国人受欧洲传统宗教尤其是新教的影响,基本没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也没有中国人的孝顺意识,他们的家庭理念突出人人平等、个体独立和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作为第二代移民,《喜福会》的作者谭恩美也曾纠结于自己的边缘身份,在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中苦苦挣扎。她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其中对母女间微妙感情的细致刻画使该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受到舆论界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小说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母亲和她们生长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为焦点,描述了华裔妇女在受到中美两种文化夹击时不断的悖逆与抗争,以期寻找到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小说中所描写的母女两代人的隔阂,本质上是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容相斥的结果,在华裔的文化身份形成过程中,两国不同的家庭价值观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中美家庭概念与地位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庭是给人提供安全感之所在,是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家庭是中国人的梦想,备受推崇,人们常用“子孙满堂”来描述一个家庭 的成功与幸福,传统的中国家庭也大多几代同堂。 小说中。。。。。。

中国文化是一种“家族本位”的文化。在集体主义盛行的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人的身份脸面、社会地位、成功失败都是与其家庭和家族休戚相关的,《喜福会》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表现。。。。。。。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奉行不败的传统准则,甚至在今天也是中国社会一条重要的行为准则。虽然对于“不孝”并没有明确的法规予以惩处,但是社会舆论的谴责对于不尽孝道的人仍然有着强大的精神压力。世界所有民族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的民族之一, 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对内宣扬“家和万事兴”,对外 则提倡“家丑不可外扬”。

西方人交际的出发点是个体本位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是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唯一的、特殊的“自然基本单位”,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

因而,传统的美国家庭不同于中国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其家庭模式主要为核心家庭,即只是由父母以及未成年的子女组成。子女一旦成年,一般都选择独立发展、自力更生,开始谋划自己的人生。当个人利益与家庭关系发生冲突时,美国人一般不会考虑家庭因素,而是以个人的意愿作为最终的出发点。

这些也是由美国独特的发展史以及沿袭的欧洲宗教信仰造成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开拓时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并且由于新教信仰的传播导致家庭结构简单,基本不会存在几代同堂的现象。

塔玛拉·哈雷对美国家庭特殊性研究后指出:“历史事实表明,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以三代同堂为家庭主要模式的时期。??最典型的家庭模式是所谓的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子女组成的、不包括其他亲属的家庭。三代人很少一起住在一个家庭里。” 所以,薇弗莉对于母亲的频繁造访气急败坏,因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