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 有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 有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e506c76529647d26285239

班别: 姓名: 学号: 评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李聪 协编:莫少波 甘国定 审核:梁健 时间:2014.4.20

【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 )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 ......

便要还家( )间隔( )郡下( )诣太守( )刘子骥( ) ......问津( ) 此中人语云( ) ..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1

如: 古义 今义 鲜美: , 交通: , 妻子: , 绝境: , 间隔: , 无论: , 你再找几个这样的词语: 四、翻译下列句子,然后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向小组成员复述课文故事,然后理顺故事的脉络。 发现桃花源→( )→( )→( )→(寻找桃花源) 六、在小组内能认真、忘我的读课文,能指出同学朗读中失误与不足。推选一位朗读最有美感的同学在班上展示。

七、将在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在小组内解决,也可在课堂上解决。

探究案

一、课文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2

三、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四、“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有什么含义,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

训练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 》。 二、解释下列字词

缘( )芳( )落英( )缤纷( )异( )穷( ) 复( )仿佛( )才( )平旷( )俨然( )属( )

阡陌( )悉、咸( )黄发垂髫( )怡然( )乃( )具( )问讯( )叹惋( )延( )语(yù)( )扶向( )及( )诣( )遣( )欣然( )规( )

【一词多义】

处处志之( ) 捕鱼为业( ) 村中闻有此人( ) 志 寻向所志 ( ) 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闻 具言所闻 ( ) 便舍船( ) 其中往来种作( ) 寻向所志( ) 舍 屋舍俨然( ) 作 设酒杀鸡作食( )寻 寻病终( )

【通假字】 通“ ”,意思 。 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5.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三、翻译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中考真题(茂名市2009年,共8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7.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8.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五、课外文言文训练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9、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______ _②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2、“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参考答案:

预习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