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秦皇岛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de5e5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e1

公里、关键区域和城区1公里,海洋10公里。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温预报准确率达75%,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稳定在30分钟以内。

人工影响天气发展取得新成效。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水库蓄水、改善生态环境等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年增水2亿立方米、防雹保护面积60万亩。

基层气象台站建设迈出新步伐。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条件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需求达到100%。

事业发展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健康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1-2个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优势科研领域和创新团队,正研级高级人才有2人以上,业务科研骨干和优秀青年人才达10人以上。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支持的经费比例达到1:1。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与责任体系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实现全市气象灾害防御机构编制落实全覆盖。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和重点单位的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机构延伸到全市所有乡镇(街

道)、社区、行政村。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责,健全责任考核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乡镇(街道)及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推进民政、建设、国土、交通、农业、水务、林业、旅游、环保、城管、海事等部门以及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与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加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防雷、防汛抗旱等气象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增强应对能力。

3.提高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能力

实现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实体化。建立格点化气象灾害风险分析预警业务,预警信息实现靶向化发布。完善智能化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自动化“叫应”。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及隐患排查普查,建立精细到乡镇、街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业务。深化和拓展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工作。落实重大工程、城乡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内容及国民教育。加强城市内涝、农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重污染天气、海上交通等气象灾害及其次衍生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灾害预警信

息发布传播系统和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传播渠道,扩大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

(二)提高气象服务民生能力 1.提升基本气象服务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布局、流程,促进业务集约高效、响应快速、信息共享。改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产品结构,开发兼顾普惠、多样化、精细化、适应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增加精细化到行政村、社区的定点预报产品,探索开展面向公众出行、旅游、运动等多领域的“气象导航”服务。改造升级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提高制作产品质量。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推进“互联网+气象”,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改进气象服务供给方式,推进气象服务品牌化,提高公众服务满意度。加强科普宣传,开展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和示范项目建设,构建多元化气象科普平台,提高气象知识普及率,实现气象科普常态化。

2.推进基本气象服务均等化

将基本气象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加强气象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和传播资源共建共享,将气象信息接入各类服务网站,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开发面向乡镇、街道、社区的气象信息服务终端,将气象信息接入各类基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气象服务在线化、均等化,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开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可定制气象服务。

3.探索构建气象服务供给新格局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中普惠、支撑众创和监管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强化防灾减灾、为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等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激发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气象服务活力,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中的配置、调剂、补充作用。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制度。探索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市场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气象服务供给新格局。

(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1.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改善和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条件,提高人工增雨抗旱作业能力。面向主要农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开展气象系列化服务,加强年景趋势、重要农时(事)气象分析预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快气象服务信息向农村延伸覆盖,将气象信息接入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个性化服务。创新气象服务模式,融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美丽乡村建设。

2.加强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海上监测手段,提高卫星、雷达等新资料的应用能力;以精细化格点预报为抓手,以各类高影响天气客观化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