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秦皇岛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de5e5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e1

秦皇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秦皇岛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攻坚阶段,编制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秦皇岛市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与河北省气象局《共同推进秦皇岛“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会议纪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河北省气象局和秦皇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气象部门积极落实《秦皇岛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7147万元,组织实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秦皇岛市海洋气象预警中心建设工程、秦皇岛市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工程、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程,有力提升了气象事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制

度化、规范化。各级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更加有力,市政府修订了《秦皇岛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县(区)全部制定了暴雨和多灾种的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实施细则,印发了《秦皇岛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建立较为完备的地方气象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市、县两级政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管理,推动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发展气象事业的责任,促进气象部门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成立了秦皇岛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落实5个地方人员编制、经费,实现了实体化运行。部门联动机制更加高效,与国土、水务、林业、农业、交通、海洋、海事、环保、旅游、城管、民政、广电、电力、通讯等部门广泛开展合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社会参与范围更加广泛,全市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气象信息员做到了行政村全覆盖,完善了秦皇岛市气象服务短信发布系统,全市各有关部门、重点领域、行业、基层干部等共计2700余人能够实时接收到气象预警短信,在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明显提升。推动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建立了决策、公众、专业专项和气象灾害防御协调发展、有效衔接的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气象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海洋、环境、地质灾害防治、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气象信息覆盖面得到有效拓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2%、气象

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87分。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有力,在应对2012年“7·21”特大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服务2011年抚宁“4·12”森林大火扑救,保障2014年APEC峰会、2015年“9·3”阅兵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建设气象保障作用凸显,开展了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雾、霾、沙尘等污染天气精细化预报业务,气象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人影作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建成了由1架飞机、13门高射炮、10套火箭发射系统、4辆移动火箭作业车、46个作业点、87名作业人员的人工防雹增雨体系,年增降水约1亿立方米,防雹保护面积50万亩,为我市农业抗旱、增加水库蓄水、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稳步提高。现代天气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提升了台风、暴雨(雪)、强对流、寒潮、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临近、短时和中短期监测预警水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9%、气温预报准确率达72%,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前到30分钟;加强短期气候预测服务,为政府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气象综合监测能力逐步增强。新增7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1部风廓线雷达、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3个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1部地波雷达、1个船载气象站、3个岸基站。建成由157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部应急移动气象台、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部风廓线雷达组成的地面区域气象探测网;建成由7个自动土

壤水分观测站、4个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组成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由1部地波雷达、1个船载气象站、4个岸基站和1套海洋实景监测系统组成的海洋气象观测网;增加闪电定位、能见度观测设备,推进雷电、环境、交通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市、县两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运行稳定。

气象科技和人才工作得到加强。制订了《秦皇岛市气象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强化现代农业气象、海洋气象、环境气象等重点领域的科研攻关,围绕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初步形成。承担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自立课题59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篇。通过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和重点业务项目建设以及上挂下派、局校合作、继续教育等形式,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和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共有副研级高级工程师15人;具有硕士学位13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99人,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7%、225%和98%。

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全市气象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气象法律法规,规范了全市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全市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开展行政执法检查126次,受理行政许可申请1867件,气象执法监督和工作力度得到加强。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气象事业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将气象防灾减灾运行维持、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项目等经费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为实现秦皇岛气象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