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7be0ea19e8b8f67c1cb9fa

定性,就是:人物性格“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 因为“一个真正的人物性格必具有勇气和力量,去对现实其意志、去掌握现实”。 “坚定性”首先是强调理性人物性格应该有力量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发出动作,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20. 普遍力量:即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和“永恒的正义”,它相对于“片面的正义性”来说是绝对正义的、全面的,是悲剧冲突中可以为观众带来快感的根本原因。

21. 片面的正义性:绝对精神作为一种伦理性的实体,是由各种伦理力量融合而成的统一的整体,但是当它进入人物性格,转化为人物性格的主导情致时,伦理实体必然要经过自我分裂、具体化和特殊化。这样,每个人物都代表一种伦理力量,并且认为自己所代表的伦理力量是绝对正义的、合理的,因而在行动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方面坚持必然激发对方也同样坚定不移地推进自己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于是双方相持不让,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思考题:

1. 黑格尔关于人物性格之“明确性”和“坚定性”的论说区别何在?

人物性格的明确性:即性格应当丰富,但又不能杂乱模糊,不能使人弄不清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应有一个突出特征和“主导情致”体现于性格当中。

“坚定性”这常常被解说者混同于“明确性”。其实结合黑格尔在不同段落中的相关论说,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应当被理解为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定性”。所谓的定性,就是:人物性格“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 因为“一个真正的人物性格必具有勇气和力量,去对现实其意志、去掌握现实”。 “坚定性”首先是强调理性人物性格应该有力量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发出动作,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2. 黑格尔悲剧理论最根本的特征何在?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最充分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他对悲剧问题的研究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要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而冲突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毁灭。

关于“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黑格尔明确提出:理想的悲剧冲突,不应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偶然因

素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分别代表一定的“普遍力量”,即一定的伦理理想,就没有形成冲突的足够理由。另外冲突双方所代表的“普遍力量”或者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成为理想的悲剧冲突。

如他所说:“……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各有自己的“辩护理由”却要毁灭“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一种“伦理理想”却要破坏另一种“伦理理想”,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正义性”,亦即“维护伦理理想”所导致的“罪过”。他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为例,《安提戈涅》之所以是一出理想的悲剧,就因为一方代表着骨肉亲情,一方代表着国家利益;就任何一方而言都是合理的、正义的,但是这种合理、正义的“普遍力量”却恰好都必须破坏对方。

由于建立在两种“普遍力量”的对立上,悲剧冲突的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所代表的是正义、合理,从而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互不相让。这就引出了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冲突”的判断。他进而认为:在必然性冲突中获胜的不可能是任何一方,理想的悲剧应当是冲突双方共同毁灭、同归于尽,这才是悲剧结局。

悲剧的必然性,是因为冲突双方都坚持自己代表的“普遍力量”的片面合理性,而“永恒的正义”必然要否定和克服冲突中两种“普遍力量”片面性。所以悲剧人物的毁灭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在悲剧中的失败毁灭的,只是双方“普遍力量”的片面性,而“普遍力量”本身是胜利的,并且是由于在冲突中克服了自己的片面性,才重新取得了和谐。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明确地否定了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之冲突的悲剧意义,否定了传统的善恶报应和命运观,这一点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就个体的人而言,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根据,在于“善恶一体”的基督教人类认识观,即通过悲剧而集中突显“理想人物”的片面性和“不合理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文学的悲剧也成为对于生活,乃至“自由意志”的一种形象的解说。

就群体的社会而言,黑格尔悲剧理论包含着对于各种现世价值的片面性、不完满甚至自相矛盾性的透彻洞悉;而“绝对理念”和“永恒正义”,似乎又回到了黑格尔早年所设定的“那打破一切限制的纯粹理性”,即“上帝本身”,并且使这一设定成为唯一的价值坐标。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简单看作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演绎”是非常可笑的。 3. 如何理解黑格尔与康德的不同立场?

康德关于概念认知与审美认知之关系的二元论看法的出发点是“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即美既不是由概念所决定,也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黑格尔对康德关于美的二元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明确地否定了文学艺术中的“表达层面”的独立性。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及二者的分歧,对于现代文学理论是极为重要的。康德和黑格尔从来没有使用过语言学或者符号学的术语,但是现代文学理论中分别受到康德和黑格尔影响的学派,却都在使用这样的术语。

黑格尔认为康德割裂了感觉与观念。他与康德不同,并不是从美感或审美判断的研究入手,也不是从欣赏者或者读者的方面考察艺术和美,而是侧重于创造者或艺术家的方面。在黑格尔看来,创造者或者艺术家表达着特定的历史意识,表达着其时代的意识。就人的精神活动而言,这是黑格尔所说的“普遍力量”;就“绝对观念”的循环而言,这是后世西方人所批判的“总体性”观念。这样,艺术和个人的艺术创造不再是超越或者外在于概念,而恰恰是历史意识和历史内容的表述。 黑格尔的出发点在于:历史的发展也就是人类意识的发展,也就是他所说的“世界精神”的发展。黑格尔所谓的“形式非他,即内容回转到形式;内容非他,即形式回转到内容”其实是指意义存在于外部形式之中,双方完全相合。但是问题在于:在象征的、寓言的艺术中,形象所表达的,总是多于附着于这一形象的思想。因此,康德正是主张“形象大于思想”。

黑格尔反对“模糊性”,强调所谓的“明晰性”,就是指物质形象(能指)与观念内容(所指)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必然带来艺术符号的独一意义。从黑格尔关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来看,他基本上否认符号学家所说的“表达层面”而是完全专注于观念,即“内容层面”。也正是由于对观念和内容的强调、由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观念化,使黑格尔得出结论:“哲学与艺术和宗教具有同样的

内容和目的,而哲学是理解绝对理念的最高级方式,因为这最高级方式就是概念本身。” 康德与黑格尔的不同立场,在20世纪的知识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文学批评中都有所体现。西方研究者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种种文化批判力量其实就是坚定地捍卫黑格尔的立场,将艺术作品视为政治理念、意识形态或者哲学学说的明确表达。比如卢卡契和戈德曼的理论,被认为是将文学作品翻译为观念系统。在这一脉络之上的,还有巴赫金、德里达等。

与之相反,则被认为是康德式的思路,包括英美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语言学派(捷克结构主义)等。而康德对于理性的限定,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讨论中同样有所体现。比如“语言是存在的居所”,“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等等。总之,语言的有限性,也就是人的理解的有限性。 八 浪漫主义时代

1. 精神的容器:对浪漫主义者来说,自然是“精神的容器”。

2.内省:“内省”是浪漫主义的独特气质,它对“无限”的探究,实际上首先是探究人类心灵的非理性方面,探究“内心深处存在的阴影”,比如梦幻、爱欲、恐惧、冲动、无意识、自相矛盾等等。 3.世界的浪漫化:诺瓦利斯认为,“人,只是一个通向?绝对自我?的?自我意识?”。按照他的看法,意识只有作为一个“ 反映的产物”才是可能的。所以,人本身的有限存在是“经验自我”,而它之所以被视为“有限”,就是因为其“内在核心里有着?绝对自我?的根源”。这样,“我们所谓的自我并非真正的自我,而仅仅是自我的映像”。这种通过“感觉与超感觉的统一”来确认“有限的存在”之方式,就是诺瓦利斯所说的“世界的浪漫化”。西方研究者认为,“世界的浪漫化”体现于浪漫派对文学和诗的看法,即是“有限和无限在意识中相互结合,通过光明和黑暗的混合来完成?对神的视觉、知觉体验?”。

4.《雅典娜神殿》:《雅典娜神殿》出版于1798年5月至1800年8月之间,共出版六期,后合为三个年鉴;其中第二卷包括451条“断片”,史称“雅典娜神殿断片集”。“雅典娜断片集”中第116条,被视为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纲领的概括。其中集中表达了施莱格尔兄弟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观点。他们把诗人定义为“人类的精神器官”。而诗人之所以能够作为整个人类的“精神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