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7be0ea19e8b8f67c1cb9fa

离不开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运动,所以审美就像一个杠杆,一头连着认识领域的知性,一头连着道德领域的合目的性概念,在审美中既可以见出自然中的必然,又见出精神的自由。于是判断力成功地联结了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各种立法。 2.康德关于“美”和“崇高”之分析的关联何在?

康德认为美与崇高作为美学上两个重要范畴,有其共同之处。它们同是反省判断,都有先验原理作为其可能的条件和前提,因此审美判断在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的契机同样可以用来考察崇高判断。然而,审美判断与崇高判断又有相异之处。

第一,从对象来看,美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对象是“无形式的”。也就是说,美的对象的形式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握它们的全部形式,而崇高的对象的形式是无限的,超越了我们的感觉能力,使我们无法感知其全部。如果说“美”涉及对象的“形式”,崇高就正是涉及对象的“无形式”。二者的逻辑联系在于:“美的分析”使对象只剩下“形式”,“崇高的分析”则使对象连“形式”也不剩,进一步从远离形式(无形式)的方面透视美的主观基因。

第二,从崇高感的来源看,它产生于人的心意机能中的理性。按照康德对于美的分析,审美判断的形式基于对象的外在形象与主观认识目的的和谐,而崇高的对象却因其数量和力的无限大,超越了感官能力以及悟性和想象力,而无法达到与主观认识目的的和谐,因此崇高感必须借助于理性。无论主体的理性超越对象的量,力图总括对象或者人的精神超越了对象的力,力图压倒和战胜对象,其实质都表现为对对象的崇敬,实际上是对自身使命的崇敬。

第三,审美快感由于发自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运动,它自身携带者一种游戏式的想象力、魅力和“促进生命的感觉”,是直接的和活跃的。而崇高感的产生必然要经历理性与对象的抗争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抗争然后到理性的高扬和升腾,人才能感受到崇高感,否则就缺少了崇高具有的激昂和深沉。

从康德对“崇高”的分析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对审美主观性的强调以及将审美通道的、理性项连接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感受到其美学理论之于认识和伦理之间的桥梁作用。 1. 何谓“二律背反”?“关涉到鉴赏原理显示下列的二律背反

A. 正命题:鉴赏不植基于概念,因否则,即可容人对它辩论。

B. 反命题:鉴赏判断植基于诸概念,因否则,尽管它们中间有相违点,也不能有争吵(要求别人对此判断必然同意)。”

康德解决这个二律背反的方法,是指出正题中的概念指确定的逻辑概念,而反题中所说则是想象力与知性相结合而趋向的某种非确定的概念,即人的心灵诸能力的一个汇合点。 七、黑格尔

1. 语言二元论索绪尔学派的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André Martinet 非常明确地指出:语言包括两个互补而有独立的层面——“能指”即是语言的层面,“所指”即是语义的层面。

2. 知识二元论康德提出的知识二元论特别是关于概念认知与审美认知之关系的二元论,出发点是“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的认知”。正是由于审美判断不能从概念的和逻辑的理性推出,所以美带给人类心灵的快感才是“无概念”的。他关于美的看法,与语言学家关于“表达层面”的看法相似:既不是由概念所决定,也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

3. 能指:能指。索绪尔提出的基本概念,即: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后逐渐成为文论领域的普遍话题。“能指”无法被缩减为概念(即“所指”),而“所指”也并不依附于一种特定的“能指”(即一个特定的语音单元)。一个孤立的“能指”(比如字典中的一个单词),可以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多义性。反之,一个概念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达,这就是同义词。其联系往往是随意的,从而意义的变易完全是可能的。

4.所指:就语言学的意义而言,这是指“能指”所指涉的具体事物或者概念。由于“所指”既可以指涉具象、又可以指涉抽象,因此就有可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表达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并不真实存在的“龙”的象征意义)。在20世纪西方的形式批评中,“所指”与“能指”相对应,“能指”是符号的结构层面,“所指”则是符号的意义层面。 5. 绝对理念:

黑格尔继承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绝对理念”的不同形态,自然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整个世界其实都体现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绝对理

念”既是世界的起点,也是世界的目标。他把“绝对理念”作为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和灵魂,相对于自然界而言,它逻辑在先,是第一性的。但是他不同意柏拉图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截然分割的观点,而是吸收谢林同一哲学的合理成分,将绝对理念看作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面的差异与矛盾,对于统摄万物的绝对理念来说同样如此,正是绝对理念的发展演变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6. 主观精神 :即个人意识,如本能、感觉、理性。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在黑格尔看来,作为“个人意识”的“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有限的,所以必然要转化为“客观精神”。

7.客观精神:即社会意识,如法律、道德、伦理,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在“客观精神”阶段,黑格尔认为最初标志出法理和自由的,只能是“私有财产”,亦即“意志自由借外物实现自身”。

8. 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它没有发生、发展和过渡阶段,它通向永恒,它也不依赖外在条件,完全克服有限性和片面性,达成二者统一。

9. 象征型艺术:用动物和自然物象征神圣的东西。这时理念只得到模糊的表现,艺术的表现形式(能指)压倒精神内容(所指)。比如东方的原始艺术、神庙、金字塔等等。其特点就是暧昧和神秘。

10. 古典型艺术:用人的身体之感性形式表现理念。理念在其中得到明确的表现,艺术的精神内容与表现形式相互统一。最典型的例子是希腊雕塑。其特点在于理念的人形化、清晰化,从而在艺术上产生出一种“和悦静穆”的静态美,内容明确、形式稳定、技巧完善。

11. 浪漫型艺术:通过精神工具表现精神。这种理念的表达更加直接、更具主观抒情的特性,艺术的精神内容压倒了表现形式。所以黑格尔也将浪漫型艺术称作“心灵和内心生活的艺术”。 12. 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所作的美的定义,是其全部美学思想的出发点。理念,即绝对理念,具体说就是绝对精神阶段的理念,它也就是真,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理。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美与真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美是理念或真实的一种表现,这指的是艺术的内容,目的

和意蕴。所谓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一定要表现或客观化为感性事物的外形,直接呈现于意识,成为能诉诸人的感官和心灵的艺术形象。这指的是艺术的形式。黑格尔的定义说,美与真又是有分别,理念要在外在世界实现自己,以感性客观存在的形式直接呈现于意识,显现出来,讲的正是美和艺术的这种特征。

13. 人的对象化:黑格尔认为,作为理念发展之最高阶段的体现者,人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自己的存在的方式有两种:通过思维或通过实践。所谓实践,即是人作用于外物,就在客观世界打下了精神意志的烙印,使对象复现了人的性格,成为人的“外在现实”。人欣赏自己的“外在现实”并产生快感——这就是艺术的诞生。“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化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时,他就满足了……心灵自由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的……必然的起源。”这也就是马克思后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

14. 情境:“情境”是“一般世界情况”的具体化,也可以说是文艺作品当中人物借以出现的具体环境和直接机缘。由“情境”而导致冲突、推动动作、显示性格。“情境”包括三种:无定性的情境、平板状态的情境(有定性而无冲突)、导致冲突的情境(最理想的“情境”)。

15. 冲突:指矛盾对立。三种冲突:“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形成的矛盾冲突”,“由心灵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16. 情致:“情致”原作Pathos,即一种激情,一种充溢于人物性格、推动其动作的感情。黑格尔将“情致”称为“存在于人的自我又渗透到他的全部心情的那种理性内容”,它支配着主体的行为。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性格的基本的、主导的特征。

17.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即性格要有一“主导情致”,但又不能使“单一情致的抽象品”,不能单一地表现“主导情致”,不能使“主导情致”成为性格的全部内容。

18. 人物性格的明确性:即性格应当丰富,但又不能杂乱模糊,不能使人弄不清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应有一个突出特征和“主导情致”体现于性格当中。

19. 人物性格的坚定性: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应当被理解为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定性”。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