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7be0ea19e8b8f67c1cb9fa

因此,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循环状态。而文学的形式不可能存在于文学之外,它最终来源于神话和仪式规定的每部新作的形式特征,所以神话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就只是神话的移位而已。

25. 接受理论: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个美学理论。创始人是姚斯和伊瑟尔。兴起于60年代后期的接受理论在70年代达到高潮,它的主要代表是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教授:姚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影响,他从更新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建立接受美学的主张,其关注的重心是重建历史与美学统一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尤其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并对文学史作了具体的历史性接受研究。而伊瑟尔的理论基础则是现象学,其直接的思想资源是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伊瑟尔不关注对文学接受作具体的历史研究,而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接受理论可以说直接源于解释学文论,尽管它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也有密切的关系。不过,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史的总体背景看,接受理论乃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

26. 读者—反应批评:“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出于美国文学批评,它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它包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但总的来说,它比以往的接受理论更为激进地注重读者主观活动。

27. 期待视野: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意指在任何阅读活动之前,读者的全部经验已经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从而形成其特定的的“期待视野”。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先有”(fore-having)、“先见”(fore-sight)、和“先概念”(fore-conception)。加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论及“期待视野”的问题,认为不同的“期待视野”并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不断形成、相互融合的。这种“视野的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恰恰是“意义”产生的关键。后来姚斯等人对此问题的重申,代表了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取向。

28.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讨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

必然会指向“文本的开放性”,这也正是伊瑟尔所特别讨论的。他发表于1974年的论文《隐含读者》进一步突出了读者对文本的积极参与。“隐含读者”是指内在于文本结构中的丰富的可能性。正如伊瑟尔所描述的:“两个凝视夜空的人也许都在看同样的星群,但是一个人看见犁的形状,另一人则看出了铲子。?星星?在文学文本中是固定的,但是连接它们的线却有所不同。” 29. 解释的群体: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的术语。美国批评家费希认为:“创造意义的既不是文本也不是读者,而是解释的群体”所占有的“解释策略”。组成“解释的群体”的,是“那些并非为了阅读、而是为了写作的……分享着解释策略的人们。换言之,这些策略先于阅读活动而存在……”在费希看来,如果读者对文本达成相同的解释,是由于“同一解释群体的成员必然意见一致,因为他们会看到一切都与其群体既定的目标相关”;相反,如果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不同,则是由于“不同群体的成员必然与之意见相左”。总之,“意义”其实是取决于读者所属的群体身份。 30. 解释策略:美国批评家费希所用的术语。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文本时候所采取的能获得一定“意义”的规则或措施。“解释策略”因为读者个人和认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31. 新历史主义:文论意义上的“心理式主义”是指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所代表的一种批评倾向。简单地说,这种倾向主要是力图抛弃结果主义以来的“共时性”批评方法,主张在美学、文化和历史的张力之中研究不同的文本。这一理论倾向在美国也被称为“文学诗学”,在英国则有“文化唯物主义”之说。不过一般而论,人们通常是用“新历史主义”予以概括的。新历史主义的两个关键词是由蒙特罗斯提出的,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这构成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立场。

32. 文学诗学 (见上) 33. 文化唯物主义(见31)

34. 文本的历史性:“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textuality of history),构成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基本立场。其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认为:“作品的生产和消费,……总是涉及多种利益,……这恰恰因为艺术是社会性的,从而体现着多种意识。一定的价值和利益是在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面对过去的艺术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可避免地要记住价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