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增订四版课后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增订四版课后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654c097cd184254b35357c

再起动的意思。

③大家决心继续发挥艰苦朴素的作风,努力攻克困难,争夺更大的成就。

“发挥”改为“发扬”,“攻克”改为“克服”,“争夺”改为“争取”。这样一改,动词和宾语就搭配得拢了。 ?

④运动员踏着强健的脚步,举着五彩缤纷的旗帜,穿过了检阅台。

“踏着”改为“迈着”,“强健”改为“矫健”,“脚步”改为“步伐”。改后,动词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词都搭配得拢了。“穿过”改为“走过”,因为事实上并不是从检阅台穿过,而是从台前走过。

⑤大家对王同志的批评正确而尖刻。

“尖刻”改为“尖锐”。“尖刻”是贬义词,对同志的正确批评不能说是“尖刻”的。 ⑥今年,市场上西瓜供应充沛。

“充沛”改为“充足”。这样一改,与“供应”就搭配得拢了。 ⑦敌机驾驶员非常机警,往云端里一钻仓皇地逃走了。

“机警”是个褒义词,不能用来描写敌人,应改为“狡猾”或“胆怯”。

⑧每个革命者都元例外地期望把自己的工作搞好。“期望”改为“希望”。“希望”可以用于对人或对己,但“期望”

只能用于对人。又,“期望”一般用于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 ⑨两国经过协商,已达成了协议,双方军队各自撤回自己的边疆。

“边疆”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这里指靠近边界的地方,应改为“边境”。 ⑩他总爱表现自己,不顾场所,大谈自己的见闻,惹得人们看不起他。

“场所”只指活动的处所,“场合”则表示时间、地点、气氛等的综合情况,“不顾场所”应改为“不分场合”。

⑩我们必须彻底揭发反革命两面派的所有言行。

“所有言行”应改为“种种罪行”,因为“反革命两面派”的“所有言行”不一定都有罪、都应该揭发。 、

⑩边防战士虽然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边陲,但仍日夜在国 境线上巡视着。

“巡视”是到各处视察的意思,“巡逻”则是军事术语,表示巡查警戒的意思,“巡视”应改“巡逻”。

⑩在我校评职称会上,有人故意大闹会场,说职称评得不公道,一下子把会场的程序打乱了。

“公道”指公正的道理,不公道着重指不合道理,“公平”着重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这里的“公道”应改“公平”。

“程序”只指事情进行的先后顺序,“秩序”指有条理不混乱,会场本身无所谓程序,打乱的应是“秩序”。

⑩一位老农说,今年的早稻,经过精心培育,长势颇佳。

“精心培育”,“长势颇佳”这类话。书面语色彩很浓,不适用于口语,更不像目前我国老农所能说的话。应改为口语色彩的词语。 “词汇”思考和练习八

二、词义发展变化有哪几种原因?其发展变化的途径有哪几种? 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下列三种:

(一)词所标志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词义的变化。例如:

“车”,从指“两轮中贯以轴,轴上承舆以任载??的以马为动力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到指“以电、汽油等为动力”的电车、火车、汽车等等。“车”的基本义指“陆上的交通运输工具”,虽没有变化,但内涵却丰富多了。

(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引起了词义的深化。如:

“云”,《说文解字》说是“山川气”,合乎科学的说法应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现代汉语词典》)。

(三)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点把词用来指与原义有某种联系的新事物、新认识,从而引起了词义项的增加或减少。如:

“铁流”,由“流动的铁水”去指称“战斗力强的队伍”。“皮毛”,由“带毛的兽皮的总称”,去指称“表面的知识”。

词义变化的途径有下列三种:

(一)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扩大。如: “残年”,由指称“一年将尽的时候”扩大到指“人的晚年”。 “老巢”,由指“鸟的老窝”扩大到指“匪徒、团伙盘踞的地方”。 (二)缩小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缩小。如:

“小说”,由指“街谈巷议之类的异闻、琐记等等”,缩小指“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报复”原指报答恩和怨(《三国志?蜀?法正传》:“一冶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现缩小为“报怨”,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三)把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于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即词义的转移。如: “布告”,原为动词,是宣布、公告之意(《史记?吕太后纪》:“事已布告诸侯。”),现转移指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大众的文件,是公文的一种。

“明目张胆”,由“无所畏避”的褒义,转移为“公开大胆地做坏事”的贬义。 三、解释下列各词的意义,指出它们的意义是怎样变化的。

1.“本钱” ①用来营利、生息、赌博的钱财。②比喻可以凭借的资历、能力。——用比喻方法扩大词所指对象的范围。

2.“走狗” ①猎狗。②受人豢养的助人作恶的爪牙。——用比喻的方法扩大词所指对象的范围。

3.“讲究” ①讲求、重视。②精美(由于讲求、重视而使之出现的好结果)。③(儿)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如“有讲究儿”)。——用 第五章 语法 “语法”思考和练习二

八、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一位干过多年售票工作的老人很兴趣地凑上前说:“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 “兴趣”是名词,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不能作状语,这是把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了。可以把“兴趣”改为“高兴”或者在“兴趣”前加一个“有”字。

②在工厂、农村、学校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忘我地工作着。

原句中名词“见闻”被误用为动词,应当改为“看到”之类的动词。 ③小梅干活很卖力气,咱队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说她 劳动不积极。

原句中“没有一个不说”即“大家都说”,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不”来否定“积极”,意思就正好和原意相反了。应去掉最后一个“不”字。

④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一倍。

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一倍”应改为“百分之五十”“二分之一”或“一半”。

⑤他家在村子的南边,面对着一幢小山。 量词“幢”常用于楼房,“山”应用“座”表示。

⑥王师傅对我们讲,他12岁上得了一场病,是李大夫把我从死亡线上抢救了过来。 本句中“他”“我”都是指代“王师傅”的,前后所用人称代词不一致。“我”应改为“他”。 “语法”思考和练习三

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在词性上、作用上有没有不同?为什么?(略)

四、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应填“地”。 ②彻底——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主语是动词短语,动词“解决”前的附加成分是状语 “地”。

③问题解决——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是补语,应填“得”。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是定语,应填“的”。 五、下面两组里结构相似的句子意思是否相同? ①我在北京住了三年。 ②我在北京住了三年了。

①表示现在已不在北京住。②表示现在还在北京住着 ③我只同他说过。 ④我同他只说过这个问题。

③表示“只同他说过”,没有同别人说过。④表示“只说过这个问题”,没有说过别的问题。 六、“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来,并说明各个意思中“跟”的词性。 ①我跟他都去过。(“跟”是连词) ②我曾经跟他去过。(“跟”是介词) ③我跟着他去过。(“跟”是动词) 七、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超过去年的12.5%。“超过去年的12.5%”等于说比

去年粮食产量的12.5%多,实际上还投有去年生产的粮食多,那就不是丰收年了。应将“的”去掉,使“12.5%”成为超过量。

②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

本句犯了主客颠倒的毛病。是我们了解山区的变化,不是山区变化了解我们。应将“对于”移到句首,或在“我们”后边加上“来说”二字,让“对于我们来说”成为独立语。 ③在改善学生生活上,我们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在……上”中应该是名词性短语,而“改善学生生活”是动词性短语。改法有二:一是将“上”改为“方面”,一是在“生活”后边加上“的问题”。

④窗前有一个小菜园,种有苋菜、豆角、黄瓜和许多种蔬菜。

此句犯了种概念和类概念并列的毛病,“苋莱”“豆角”和“黄瓜”各是蔬菜的一种,不能与“蔬菜”并列。应将“和”改为“等”或在“许多种”前加上“其他”二字。 ⑤本校职工或学生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和”表示加合性并列,“或”表示选择性并列。职工只能凭工作证,学生只能凭学生证。因此,“和”应改为“或”。

⑥我代表学校向新同学表示热烈地祝贺。

“祝贺”为宾语中心语,“热烈”是其定语,因此应将“地”改为“的”。

⑦他深知过华人进入美国一旦触犯美国法规,除文化背景语言不通外,再加上财力不足,打起官司来必败无疑。

“深知”属于动作不强的动词,不能带“过”。

⑧即使做超级明星的目标达不到,高级的业余爱好,也可比一般人拥有了较充实的人生。 “拥有”本身含有动作已实现的意思,不必加“了”。 “语法”思考和练习四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定语的短语结构类和功能类 攀登高峰——动宾,动词性 金色秋天——偏正,名词性 友谊园里——方位短语,名词性 理想王国——偏正,名词性 获得甜果——动宾,动词性 秉公办事——偏正,动词性 健康长寿——联合,形容词性 身体内部——偏正,名词性 时代洪流——偏正,名词性 前进路上——偏正短语,名词性 走向深渊——中补,动词性

五、指出下列短语的基本类型,用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层次分析法分析每个短语的层次和结构关系。(略) “语法”思考和练习五

二、指出下面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并说明用哪类词语充当。

①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II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动宾,II动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