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困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困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3489d2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困境

作者:鞠昌华

来源:《鄱阳湖学刊》2017年第01期

[内容提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原则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计划经济理论、跨越发展理论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这些理论基础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导致实际发展过程中实践与理论原则脱节,未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在实践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环境已经被严重污染,近30年也同样边污染边发展,并未能够发展出一条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正确面对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直面先污染后治理。

[關键词]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

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教训之后,依据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要求,中国环保工作的早期创建者提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原则。根据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先生的回忆,尽管当时也有人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现代化建设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可能超越西方国家。然而在曲格平看来,西方国家因“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惨痛代价;在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国,“先污染,后治理”将更加冒险①。因此,在反复论证之后,197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起草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明确提出:“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事实上,在此后的发展中,中国并未能真正摆脱这一宿命。40年后,曲格平先生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没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②。回首走过的道路,我们需要思考:除了应然的环境需求之外,我们何以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又何以导致实践与指导方针脱节?以下笔者将通过探讨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及其问题的分析,尝试对此作出解答。

一、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环境保护工作初期提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有以下几个理论基础,即经济的计划经济理论、社会的跨越发展理论和环保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是1978年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环保工作者,面对“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压力时,提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原则的基本依据。

恩格斯指出,当无产阶级取得社会权力并实现生产资料公共制之后,“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③。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不仅能够而且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只有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发展,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才能保证经济高速度的发展,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