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编版必修二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积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中部编版必修二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积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98eec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e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七、《与妻书》

八、《促织》

九、《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理解性默写: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十思”的内容: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6、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为何易失天下: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十、《答司马谏议书》

四)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

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否定了“生事”之说。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 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十一、《阿房宫赋》检测

理解性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