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口道路通行能力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交叉口道路通行能力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307ce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6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实践报告

由实际通行能力和观测得到的交叉口延误,最后查表4-26得交叉口服务水平,并对其交通状况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见表4-27。

美国无信号交叉口服务水平划分标准 表4-26 服务水平 平均停车延误(s) A ≤5 B 5.1~10.0 C D E 10.1~20.0 20.1~30.0 30.1~45.0 F >45.0 延误与服务水平计算 表4-27 交叉口车道量V 实际通行能力C 饱和度x=V/C 平均延误d(s) 服务水平 2735 1504 1.82 4907 F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看出,用工程法计算得出的饱和度过大,与实测情况不符,故该方法不适用该交叉口。

4.6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的改进后的分析方法

由于本次调查所选的无信号交叉口所处位置的上下游均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且上下游两个信号控制交叉口距该无信号交叉口的距离较短,所以在交通运行的过程中,该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交通状况受上下两个信号控制路口的交通到达状况影响。

由于上述的间隙分析法和工程法均适用于独立的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即无信号交叉口处于上下游均无近距离的信号控制交叉口,故分析本次调查的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不可采用上述方法。在考虑这类受上下游信号控制的交叉口时,应将上下游的信号对其的影响考虑在内,为此,提出以下方式分析无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由于从下游信号控制交叉口到达该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交通流存在周期性,故应从信号分析入手。

由下游进入该无信号交叉口的交通量中:

假设车长为6m,且实测的直行交通量的百分比为: 由西

实测得知,车辆进入无信号交叉口的瞬时速度为:

34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实践报告

东 东

图4-28 整体概图

相关进口道的数据(单位:s) 表4-29

南进口 西进口 车头时距 2.75 2.71 起步损失 2.77 2.73 绿地时间+黄灯时间 69 57 依据公式:交通量密度K车速,做出以下推论:

将下游交叉口的交通量设为饱和状态,下游的信号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下游信号周期中的南北第一相位的通行时间中: 此时交通量为南北相位中进入北进口道的交通量。

故密度K=62.87辆/km,即每辆车之间的间距为

间隔所占时间: 该无信号交叉口支路左转所需的最小临界间隙

故在第一阶段的时间内,支路左转的车辆不可通过间隙穿越至期望的车道中,此时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在第一阶段中全部由下游至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即

2.第二阶段:下游信号周期中南北第一相位至第二相位之间的间隙时间内: 此时无信号交叉口中还在经过上一阶段的交通量,要看在间隙内的交通流状况,

故在第二阶段的时间内,第一阶段的车辆还在继续通行,支路左转的车辆不可通过间隙穿越至期望的车道中,此时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零,即

35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实践报告

3.第三阶段:下游信号周期中的东西第二相位的通行时间中: 此时交通量为南北相位中进入北进口道的交通量。

故密度K=62.87辆/km,即每辆车之间的间距为

间隔所占时间: 该无信号交叉口支路左转所需的最小临界间隙

故在第一阶段的时间内,支路左转的车辆不可通过间隙穿越至期望的车道中,此时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在第一阶段中全部由下游至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即

4.第四阶段:下游信号周期中东西第二相位至第一相位之间的间隙时间内: 此时无信号交叉口中还在经过上一阶段的交通量,要看在间隙内的交通流状况,

故在第四阶段的时间内,第三阶段的车辆还在继续通行,支路左转的车辆不可通过间隙穿越至期望的车道中,此时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零,即

综上所述:在下游的一个周期内,无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

故在一小时内,无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为: 实测车道量为:

最终得饱和度V/C=1516/2078=0.73,与实际观察情况相符。 延误计算公式参照上述式(4-19), 计算:

由于交叉口的饱和度,小于0.75,故延误计算为: 27.30 s

由此得该无信号交叉口的延误为27.3 s,依据表4-26得服务水平为D级。

36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实践报告

4.7无信号交叉口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

4.7.1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的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受到上下游近距离的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影响较大,车辆的到达存在周期性,且由实测数据和观测情况可知,该交叉口各进口道的交通量相近,主路与支路不分明。在支路的进口道处,没有明显的停车让行标志,导致支路进入交叉口的车辆没有减速的运行状态,当恰巧有主路车辆欲驶入支路时,三个方向的来车容易在交叉口中心造成三方的紧急刹车,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但总体来说,该无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状况良好,无需做较大的改进。

4.7.2改进建议

在支路入口处设置减速让行标志,保证主路的畅通状态,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5.心得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调查并计算凤凰南路部分路段、与海燕路的无信号Y型交叉口以及与东风路的有信号十字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这次课程设计主要是结合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综合分析道路的通行能力。

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