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113d433f111f18583d05aaa

最让人感到舒适的是海边的木制人行道,走起来使人感到莫名的轻快、自信。 基督教堂、天主教堂

我们去的是江苏路基督教堂和浙江路天主教堂,天主教堂那边因为装修,停止参观,所以只能在外边拍两张照片,不过对于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文化差异,从建筑来看,可以略知一二。基督教堂是青岛著名的宗教建筑,坐落在江苏路15号。基督教堂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风景十分秀丽。教堂前的广场平坦宽阔,四周绿树成荫,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西式建筑,更加衬托出教堂建筑的宏伟。沿着岩丘的窄阶拾级而上,教堂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

我们买了门票后,迫不及待地往教堂走去,并沿着陡直的楼梯往上爬,直到楼顶。钟摆机械滴答滴答地走着,第一次见到时间的运动方式,心中甚是欣慰。

钟楼上还有传教士和士谦的相关记录。然后我们开始真正地走进了教堂,和电影里边一样,确实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深邃而又静谧、让你不由得感到严肃而又虔诚。。。。。。

特别是窗户的设计,让你瞬间感到自己的渺小,因为上帝就在你的身边,不知不觉中获得心灵的安慰。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我也是个建筑爱好者,很想把哥特式建筑引入我们那里。

前边一块宽而平的广场,让人的脑海里浮现出当年数百信徒朝圣的场面。

栈桥

其实,初到青岛,并不知道什么叫栈桥。查了词典才有所了解,书上解释道:栈桥:形状像桥的建筑物,车站、港口、矿山或工厂,用于装卸货物或上下旅客或专供施工现场交通、机械布置及架空作业用的临时桥式结构。在土木工程中,为运输材料、设备、人员而修建的临时桥梁设施,按采用的材料分为木栈桥和钢栈桥。铁路轮渡中的栈桥,是供机车车辆驶上和驶下渡船的桥梁建筑物。原来,青岛的栈桥是很有名的建筑。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游人漫步于栈桥海滨,可见青岛新月型的城市轮廓,栈桥似长虹卧波,回澜阁熠熠生辉。所谓“长虹远引”、“飞阁回澜”即出于此。远处,小青岛上白色的灯塔亭亭玉立。东侧和北侧,红瓦绿树交相辉映,各式建筑参差错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西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紧靠海岸拔地而起,壮丽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岗岩垒砌,高出水面10余米。涨潮时,惊涛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来无数游人观看;潮退后,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海滩上满是赶海拾贝的游人。每逢风平浪静之时,成千上万只海鸥自由地翱翔,使美丽的青岛湾充满了勃勃生机。漫步栈桥之上,可尽收青岛湾的如画美景,簇簇雪白浪花、点点赤色礁岩,红瓦绿树点缀于海港之滨,飞阁回澜安坐于碧波之上,百年沧桑,终现生机勃勃。

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公园,但它却以独特的风格成为青岛的一个象征。在20世

纪初至80年代,许多代表青岛的旅游产品上都印有鲁迅公园的海滨风光。此景点于1998年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旅游风景点”,2001年被评为“市民最喜爱的旅游景点”。鲁迅公园始建于1929年,由当时的农林事务所所长葛敬应设计规划,最初以当时的市长胡若愚的名字命名“若愚公园”。1931年沈鸿烈接任市长后,将若愚公园又进行了修建,建造了现海产博物馆馆址,更名为“海滨公园”。1950年,经青岛市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将“海滨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

然后还有崂山的道教、青岛的街巷、洋楼。。。。。都凸显出着青岛独特的人文环境。

三. 实习分析及个人体会

这次人文环境实习,虽然没有走遍青岛,但对青岛有了整体的认识,记得当天我发出最

为由衷的一句话:原来青岛是这么一个好地方!青岛到底有多美呢?恐怕没有谁能像康有为那样用几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朴素地展现出青岛的美:

碧海蓝天 不寒不暑 绿树红瓦 可舟可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