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f3a687b4693daef5ff73d1d

1986年夏,徐林宝调市教育学院、刘光奎调市教研室,市教委调徐祥贤来校接任书记兼校长,调周有琪来校任副书记。

1988年4月,副书记周有琪调离,5月,市教委任命孟祥俊为副校长。

1990年2月,江东区委任命孟祥俊为党支部书记,同月,江东区府调孙守尚为我校校长,6月,孙又被任命为支部副书记。在此之前,原书记兼校长徐祥贤因病离校疗养,后调市教研室。

随着城建的突飞猛进,我校附近商业区、居民区大量扩展,要求入我校的学生激增,这和我校原有规模不能容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81年,在市委书记刘德焜同志亲自过问下,市建委批文同意我校扩建10班级,新建教学楼和实验楼各一幢,并沿曙光路划地建造教工住宅楼。

自此,标志着三中复兴阶段的大规模改建、新建工程拉开序幕。

1982年,拆除原一层教学用房,改建为1068m的三层教学楼;拆除原图书馆、阅览室、原教工宿舍等旧平房或矮楼房改建为1076 m2的实验楼。拼接原办公楼。新建体育室,东厕所,新筑道路,下水道,更新电路设备。

1983年,改建食堂、兴建生物园、气象园,铺水泥球场1只。

1983、1984年清除污泥淤积的废池塘,挖泥加深改建成可供观赏憩息之新池塘二只,临池之西修建一座凉亭。取名“三晖亭”。次年,复于池塘中置塑像、喷泉,四周广植花卉树木。

84年又修水泥球场1只,水泥乒乓球桌8张。

1985年拆除称为“红房子”的危房,改建为1170 m2的新教学楼,此楼位于前教学楼之北。次年竣工使用。 1986年开曙光路东大门,闭荷池路西大门。

1987年拆除危房原大礼堂,其址新建四层教学楼,于88年竣工使用,面积1520m2,位于前二幢教学楼之南。自83—88年,建成新教学楼三幢,自北至南、相称排列,现称1至3号教学楼。

87年还拆除学生饭厅及木工间旧房,改建新食堂一座,亦于88年完工使用。

87年还拆除危房“老三楼”的第三层,下二层仍作教室,3号教学楼建成后,下二层亦惊天动地88年拆除,其址建综合活动房一座,91年落成,面积907 m2,同时于其侧建成体育组办公用房及乒乓活动房。

2

88年还在大操场北侧西段开墙,建造二层教学用房十间,作为音乐、美术活动之用。 90年,开北大门,临姚隘路。原东大门一带改建营业用房。

1992年拆除原办公楼,兴建一座2800 m的综合图书行政大楼。包括图书馆、阅览室、会议室、校史馆、广播电视中心、语音教室、电脑教室、阶梯教室、汽车库以及行政办公室等等,93年竣工使用。

近年来,学校东侧沿曙光路一带及北侧沿姚隘路一带,开墙新建营业用房。校办工厂厂房、办公楼等都进行翻修改建。

至此,我校原有旧房,基本上一一重行拆建,累计建筑面积1.5万m2,不但校容大为改观,且使教学设施基本配套。 党支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增强安定团结,加强党的建设。1985年三中支部开展整党,按上级要求经过学习、对照检查,18位正式党员全部准予登记,4位预备党员,写了深刻体会。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从79年开始搞复查冤假借案和历史留遗问题,历时8年,到86年12月才告一段落。共复查了38人(三中24人,原机关学校并入三中的14人)。其中因错划右派或中右而受到错误处理的13人,因现行反革命案包括文革期间受判刑、劳教处理的6人。经复查,收回6人,办理退休的9人,给予经济补尝的3人,11人增加工资,查抄物资多数作了退赔或折价退赔。复查工作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改原则,大大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1987年初,支部召开原三中升入高校的部分历届毕业生座谈会,谈谈部分大专院校学生闹事情况及如何正确对待等热点问题,对澄清当时学生中较为模糊的思想起一定作用。

1989年5月中旬,学校劝阻部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绝食学生,他们听从劝导,打消游行,学校教学秩序正常。 同年下半年,搞“双清”运动。查明我校150多教工没有人参加动乱和暴乱的任何活动。通过“双清”纠正了模糊思想,提高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1992年,支部加强思想组织与作风建设,江东区委授予我校支部为区先进支部的荣誉。7月,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青年教师代表去嘉兴南湖瞻仰“一大”旧址及革命历史纪念馆,党员们深受教育。

2

近年来,发展了新党员10名,现正式党员25名,预备党员1名。

我校一直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从80年起建立德育领导小组,依靠班主任加强班级集体建设;注重养成教育,针对学校实际进行思想工作。84年我校被评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市先进学校。89年进行“爱我三中”、“知校、爱校、做主人”、“爱我班级”等活动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血有肉。91年加强中国近代历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贯彻《国旗法》,激发学生爱国热情。92年提出“文明、勤奋、求实、创新”新校训,为创高质量有特色的文明学校而努力。同时,学校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使学校的德育从封闭式逐步走向开放式,另一方面,团队活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88年团委提出“布新格局、育新人才、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的口号,设立“英才奖”,刊出团刊《山钟》,组织校园模拟法庭。89年开展“在党的旗帜下成长”为主题的多项活动,组织“话说江东”演讲团,编印《话说江东论文集》。91年起实行“教学班值周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近年来,每学年入学新生经过短期军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风、校纪、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有显著的变化和提高。

88年我校共青团被共青团浙江省委评为“理想之光”先进集体,荣获“最佳社会实践活动奖”。89年,江东区文教局督导对我校德育工作作出“十分良好”的结论。91年我校获市创良好班集体先进荣誉。92年我校被授予江东区文明学校的荣誉,同年又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和市法制教育先进单位。每年评选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百多名,市级十多名,获闻儒根奖学金及获省读书积极分子称号的均有二三人。

我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从学校实际出发制订的82—84“三中三年规划”,取得一定成绩。自78届以来,文科班升学率,尤其是外语专业一直名列全市文科前茅,理科班也取得较好成绩。82年还在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下办了全市文科高复班,同时开办日语班,由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副校长郁文源授课。学校加强各学科教研组建设,向各教研组提出确立阶段性教改项目要求,向教师提出撰写教学经验文章要求,定期举行文理科论文宣讲会,每学年编印教师论文选集。84年组织全校范围的评课活动,全校学生都写了“我最爱听的一堂课”,把信息集中归纳后在教师大会上传达。90年起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并向教师反馈。学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创造进修条件,订新老教师帮教合约,组织青年教师会教,上公开课,参加市、区教坛新秀评比。89年设立教学质量奖。近年来,初中升学考平均成绩明显提高,高考成绩良好。91年实行“省高中证书会考”制度以来,我

校在历年会考中取得较好成绩,被评为市会考先进学校。各教研组先后共10次获市系统先进集体荣誉。实验室连续五年被评为市实验室电影放映先进。

我校为宁师院学生实习定点单位,年年有宁波师院或浙江师院等院校学生多批来校实习。

据不完全统计,自84年以来,教师在教改实践中撰写的论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或在有关学术团体发表交流的累计180余篇(本)。校内论文集《探困》已出了4期。教师自制各种教具、模型、标本、挂图、幻灯片累计逾千件。其中实验创作二十余件,美术创作十余件,在市、省和全国性展览评比中获得名次。我校教师担任市教研公开课十年来累计50多人次,被聘到本市各县(市、区)上示范课近10次。青年教师前后有11人被评为市、区教坛新秀。

从1981年起,学校发动师生组织了无线电、航空模型、船舰模型、微生物、摄影、书法、乐队、普通话朗诵等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全校有三分之一学生参加活动。82年,把高二一个班作为职业技术课试点。高中文科班成立了文学社。84年课外兴趣小组又有了新发展,当时称为“第二渠道”,各类活动小组达30个,参加学生539人,占学生总数三分之一强,其中生物组的微生物培养、植物园艺、生物标本等有专题总结。向市选送青少年科技作品,物理7件,生物6件,物理组等创作实验教具50多件,其中“自由落体演示器”等4件在全国性有关展览交流会上展览表演获奖。文学社以高中文科班为主轴向其他班级辐射,定期聚会交流,出版式油印小册《春潮》、《晓风》、《迪光》等。这一年学生在报刊上发表的习作12篇。84年、85年学校二次组织大型“教学及第二课堂成果展览会”,展品琳琅满目,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当时宁波日报和宁波电视台对三中第二课堂作了报导和录像播放。89年又建立电子计算机和三模小组,90年又组建民乐队,举办“英语角”。

文体卫生工作,多年被评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体育课教学较早趋于规范化。85年,上级检查我校贯彻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暂行规定,成绩优良。88年,市体委市教委公布我校列入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名单。90年3月,我校组建浙江省第一支少年门球队。自1973年—1992年,参加市区中学生各项体育竞赛,获团体第一27次,个人金牌76枚。参加省运动会11人获奖,参加全国少年乒乓赛、田径赛等3人获奖,1992年全校学生体育达标合格率95.7%。

85年至92年我校学生参加各学科知识竞赛,累计获市级奖的143人次,省级奖的10人次,全国性的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