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f0ca2ed71fe910ef12df8d6

《西经》名词解释

第一章

【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不是指资源和物品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都是不足的。

【效率】社会能够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的利益效用。 【公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机会成本】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比较各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后,所放弃的的那个选择所可能带来的最大价值效用。

【生产率】每一单位的劳动投入所生产的劳务和物品数量。

【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便使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从而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阐述这些经济单位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经济决策,以及他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形成更大的经济单位——市场;揭示市场是怎样运行和演变,以及怎样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以及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还有政府政策怎样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

【实证研究】对世界进行客观描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包含个人价值判断地研究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第二章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需求】在某特定时期内,买者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的观点。即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的量的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变动)。 【需求变动】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供给】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既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给定其他条件不变,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供给量变动】价格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供给变化】其他因素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指其他条件不变,既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商品的最大数量。 【均衡价格】使市场上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市场处于平衡状态的价格即是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为均衡的数量。

【供求法则】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数量和均衡的价格同方向变动;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的数量同方向

变动,均衡的价格反方向变动。

【支持价格】政府为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限制价格】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弹性】是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化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与价格沿着需求曲线往相反方向变化)。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第三章

【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或商品组合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可以用基数测度的,测度的单位效用单位。对同一消费者来说,消费不同的物品或同一物品的不同数量的效用是可以加总的,而且不同消费者的效用也是可以进行比较和加总的。

【序数效用理论】偏好(效用)不能排序只能加总,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总效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的效用总量。

【边际效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时,某一商品的消费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总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给定其他消费品的消费量不变,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消费某一物品,随着该物品的消费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最终会发生递减。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指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的最大效用,即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是指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偏好(效用)的两种物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保持效用不变,随着一种物品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该物品,消费者愿意放弃的另一物品的数量越来越少。

【预算线(消费可能线)】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第四章

【厂商(生产者)】是指利用投入要素为市场生产商品或服务的独立决策的经济单位。 【生产】指生产者将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技术】是指把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方法。

【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

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长期】是指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数量都可以改编的时期。 【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无法改变的时期。

【边际收益(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者集中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第五章

【显性成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的货币支付,生产中现款的成本。 【隐成本】指厂商利用自用资源进行生产的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改变的支出。 【固定成本】生产中不随产量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生产中随产量变动的成本。

【总不变成本TF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

【总成本T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它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之和。

【平均不变成本AF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边际成本MC】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

【长期总成本LTC】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第六章

【总收益】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垄断(完全垄断)】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

第七章

【地租】是土地的使用者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报酬。

【洛伦兹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的曲线。 【功能(要素)分配】以要素报酬所体现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

【规模分配】从个人与家庭国民收入所占比例角度来观察的国民经济再分配。

【基尼系数】是指洛伦兹曲线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第八章

【失业率】指失业者(一定年龄段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想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人数对劳动力(在一定年龄段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人数的比例。

【物价水平】指物价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即社会上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来表示。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用支出法核算GDP】是指核算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的总和。

【两部门经济】是指包含消费者(家户)和企业(厂商)的经济社会。 【三部门经济】指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经济社会。 【四部门经济】指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的俄经济社会。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价格指数】是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一系列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权重是根据该商品在整体经济中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表示在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样本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