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d4c87d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c

应为7月隧道外气温日变化曲线,曲线②为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曲线;1月隧道外降温快,气温日变化幅度大,曲线④为隧道外气温日变化曲线,1月气温较低,隧道内气温较高,温差较小,故曲线③是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曲线,因此本题选C。

8.D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含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海拔,只通过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A错;隧道墙壁具有保温作用,且通过图示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看出,1月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排除;7月曲线②相对曲线①平均气温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快,1月曲线③相对曲线④平均气温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因此隧道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D对。

9.B 读图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最高。日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当地时间14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时,说明该地地方时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应在东七区。四个选项中,福建省、山东省大体都在东八区,A、C排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2—3小时,不合题意,D排除;陕西省跨越东七区与东八区,部分地区地方时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符合题意,B对。

10.B 海陆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陆地比热容小,白天气温上升快;海洋比热容大,白天气温上升慢。白天陆地比海洋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台湾岛西部多平原,西侧临台湾海峡,早(夜晚)盛行陆风,为东风;午(白天)盛行海风,为西风。

11.A 台湾位于台湾海峡东侧,福建位于台湾海峡西侧,两地皆是早(夜晚)盛行陆风,午(白天)盛行海风,只因相对台湾海峡分布,位置相反,故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相反。

12.C 城市热岛强度越大,热岛效应越显著。结合图示可知,该日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相对较弱,夜间较强,子夜前后最强,午后最弱,C正确。

13.B 由材料可知,城市热岛强度为负值,中心城区气温低于郊区。该日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有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散热,因而导致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B正确。人口数量、建筑物密度,中心城区大于郊区,中心城区气温应该高于郊区,A、C错误。城市交通通达度与城市热岛强度关系不大,D错误。

14.D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一天中,气温较低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大,所以可推测该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的季节是冬季,故选D。

15.C 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受到冷高压控制,冷空气向东南方向推进,在银川附近形成冷锋,而图中阴影地区位于冷锋的锋后,出现降水天气。

16.B 由图可知,甲地东面气压高,西面气压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

气压,甲地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

17.A 未来银川将有冷锋过境。冷锋过境,气温下降,气压上升,风力增强,A正确;连续性降水一般为暖锋过境时出现的天气状况。

18.B 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西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亚欧大陆内部;读图可知,热带太平洋洋面无低压中心生成。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19.A 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亚欧大陆内部,该高压系统为亚洲高压,中心气压高于1 060百帕,势力强盛;正常年份,亚洲高压在1月份势力最强,因此该日最接近冬至。

20.【解析】 首先,由纬度位置可知,惠灵顿地处西风带,常年受偏西风的影响;其次,考虑地理要素对风速的影响,惠灵顿附近的海峡走向与南半球西风走向大体一致,存在狭管效应,同时水面对风的削弱作用较小;最后,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惠灵顿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会受海陆风的影响。

【答案】 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4分)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3分)依山面海,迎风。(3分)

21.【解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岛地处低纬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多;根据河流流向可知,该岛山脉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影响,东北部降水较多;图中海洋上的箭头表示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暖流增温增湿。因此T岛东北部降水相对充足。 【答案】 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9分)

22.B 据图分析,③地全年温和多雨,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故选B。 23.A 据图分析,①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应为温带季风气候;③地全年温和多雨,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应为地中海气候。①②两地同为季风气候,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④地为地中海气候,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综上所述,四地气候成因最相近的是①②,故选A。

24.A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受山地阻挡,不易散热,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

沉时,增温作用较强,毕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A正确。重庆纬度较毕节高,B错误;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对两地气温的影响相差不大,C、D错误。

25.D 影响降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地形等。图中年降水量南部较多北部较少,推测可能是受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故D 选项正确。如果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水应该是东多西少,故B选项错误。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的高低,故A选项错误。图示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对降水的影响不大,故C选项错误。

26.A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东北部地区受强烈的锋面气旋系统影响,甲地处于冷锋锋后,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最可能形成暴雪天气;乙、丙两地位于锋面气旋南部,受暖气团控制,降暴雪的可能性不大;丁地处于锋面气旋东部,暖锋锋面附近,受暖气团缓慢北移影响,可能有降雪,但强度不大。

27.C 戊地此时受高压(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戊地气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吹东南风。

28.B 该天气系统形成了锋面,中心为低压,应该是气旋系统。图中冷锋从南向北移动,南方应为冷气团,应位于南半球,B正确。

29.C 据实线判断,图中A点附近等压线稀疏,风速小,低压中心位于其东部,A点吹偏西风;未来 6小时,图中A点处于虚线等压线较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风速会变大,低压中心位于其东北部,吹偏东风,C正确。

30.A 据实线等压线判断,A地位于冷锋锋前;据虚线等压线判断,A地位于冷锋锋后,推测A地未来6小时有冷锋过境,可能经历强降水天气,A正确。暖锋过境会带来连绵阴雨天气,B错误。受反气旋控制会出现持续晴朗天气,C错误。图中冷锋从南向北移动,说明气旋从高纬向低纬移动,无法形成台风,D错误。

31.【解析】 (1)7月M区域气温分布特点应从气温的递变规律、气温极值区、气温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图中显示,M区域7月气温大致由中部向周围递增;M区域东部沿海及北部地区的气温最高,中南部出现两个低温中心;图中等温线的疏密特征显示,东部等温线密集,气温区域差异大。(2)图中甲处与乙处等温线分布差异应从等温线延伸方向和疏密等方面进行比较,甲处等温线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且等温线分布相对稀疏,而乙处等温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且等温线分布相对密集。乙处该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应从地形、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分布密

集可能与当地地势变化大有关,乙处沿海有暖流经过,起到增温作用。(3)7月M区域降水从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7月该区域正值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而南部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导致降水由南向北减少;该区域南部受西风带影响,西部为迎风海岸,水汽充足,降水较多,向东降水渐少,因此降水由西向东减少。

【答案】 (1)气温大致由四周向中部递减;(2分)东部、北部气温最高,中南部出现两个低温中心;东部沿海、北部气温变化大。(后两点答出一点即可,2分)

(2)甲处等温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比较稀疏,乙处等温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相对密集。乙处受地势变化的影响,气温变化大;沿海受暖流影响,与内陆气温差异大,所以等温线密集。(6分)

(3)7月该区域正值冬季,其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降水少;南部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降水由南向北减少;南部受西风带影响,西部为迎风海岸,降水多,向东渐少,降水由西向东减少。(6分)

32.【解析】 (1)根据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从气温、降水量两方面分析卑尔根和图尔库两地的气候特征,然后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气候类型、分析成因。卑尔根全年气温在0℃以上,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小,因而确定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是濒临大西洋,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图尔库全年最低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因而可判定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成因可从海陆位置、地形和西风带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2)卑尔根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特征,主要通过读表从全年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多少和季节变化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可从气候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卑尔根的气候特征是终年温和多雨。(2分)形成原因是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2分)

图尔库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年降水量小。(2分)形成原因是靠近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处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背风地带(雨影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