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讲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杨绛《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讲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cd9410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0e

性,自由地选择对象和时间,但毕竟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同时还要顾及到主人的感受,应有起码的礼节。

②作者读书态度的正反对比

正面:参见,拜谒,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可以经常去,时刻去,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恭恭敬敬旁听等等;

反面: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领教“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等等。

由此可见,作者对读书有着独立、明确的态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不仅提倡读书,同时也提倡理性的读书法,告诉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可迷信书本。在读书的同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求证、探索精神,这样才可以真正通过书本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二、翻译探讨

笔者尝试将这篇文章进行了英译,下面将翻译过程中的碰到的一些难点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或许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望指导。 1、题目的翻译

文章题目为“读书苦乐”,乍看题目读者可能译为作者会写读书是一种苦乐参半的经历,但细读下来便会悟到,作者旨在写读书之“乐”,“乐在其中”,“乐以忘言”。参照“人生苦乐”的英文翻译,我们可能第一反应会直译为the sweets and bitters of reading, the sweet and the bitter of reading, the sweet and sour of reading 。第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获奖作品中,也将题目译为 the bitter-sweetness of reading。大概都将“苦”和“乐”认作并列的关系。但文章内容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心中,读书的“苦”和“乐”是偏正的关系,而且偏在“乐”。如果这是一个选择题,作者大概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

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应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盲目照搬字面意思,而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创造力,有时可能会对原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基于以上想法,笔者决定将题目译为The Delights of Reading 。至于为什么选择delight这个词,解释如下:

“乐”一词若译成英文,答案可以有很多种,如delight, pleasure, joy, fun, happiness等,这些词的基本意思都差不多,即a feeling of great happiness,or things that make you happy or bring you enjoyment.那么到底哪个词好呢?笔者查证再三,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joy 这一词条下的【SYNONYMS】一项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解释:A delight or joy is stronger than a pleasure; a person,especially a child, can be a delight or joy, but not a pleasure; joys are often contrasted with sorrows, but delights are not. 所以相对来说,pleasure 是指精神或感官上的浅层愉悦,delight 和 joy 表示的愉悦程度更深。而joy又一般和sorrow相对,作者心中的读书不是“苦读”,所以不存在相对之说。再加上Sir John Lubbock 也写过相同题材的一篇散文,名为The Delights of Books,可见他也认为delight一词更为贴切地表达了读书之“乐”这一主旨。

2、原文: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这句话的难点在于“棍子”一词到底该译不该译。若要译出来,英文中似乎找不到相近的对等语。网上其他一些译者也努力想把“棍子”译出来,如:

⑴ As the receiver of several “sticks of bad names”, I was once denounced on the accusation of “seeking spiritual comfort”.

⑵ I have once been criticized for reading “to seek spiritual pleasure”, and thus suffered some stick-beating.

⑶ I was given several “rods”in the past because I was denounced for reading for “spiritual pleasure”.

笔者认为作者在这里是运用了隐喻手法,用“挨棍子”来比喻“受到批判”。

但是读完这几个版本的译文之后,外国读者大概会以为,在中国,不苦读书像是一种罪行一样,必须受到棍刑?一定会哭笑不得吧?

所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采用意译法,避开“棍子”一词,用比较笼统的语言来翻译: I was once accused of reading just for pleasure, which I

had to acknowledge.

但是,这样一来,原文中隐喻的文学手法就被埋没了,没能传达出原文的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中,无疑是一种遗憾。

3、原文: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句话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结合原文语境,这里的“知者”和“外人”

应分别指的是和作者“有相同体验的人”及“没有相同体验的人”,于是可以理解为:这话只能对那些有相同体验的人说,不值得对那些没有相同体验的人说。

笔者一开始看到这句古文,想当然地按照字面意思译为 This truth could only be told to those who understand it, but not to those who don’t.想必读者读了以后也不知所云吧。将这句话放到语境中,经反复琢磨,理解为上面的意思之后,翻译的难度就大大下降了,于是尝试译为:This truth could only be shared with those who have similar experiences, but not with those who don’t.

由此可见,在翻译文章的某字、某词、某句或某个片段时,不可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把其置于整体语境当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字语义才连贯,逻辑才通顺。若是连译者本身都没有搞透原文的意思,那翻译出来的作品又如何能让读者读懂呢?

4、原文: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这句话的难点在于“隐身”二字如何译。首先要理解“隐身”在此处的真正含义。作者在此处把读书比作串门儿,但是与现实生活中的串门儿不同,在这种串门儿中,你不用现身,便可以拜访到钦佩的老师和有名的学者,聆听他们的思想。也就是说,这不是双方面对面地喝茶交流这种实实在在形式的串门儿,而是双方精神、思想上的交流,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神交”。

这样理解了之后,若还是盲目地译为invisible visits,怕是显得生硬晦涩,于是笔者尝试译为:I’d like to view reading books as paying

visits,in a spiritual rather than physical way.

5、原文:佛说“三千大千世界”

一开始看到“大千世界”时,想当然地将其等同于“宇宙”“世界”等概念。后来经过查证,发现这是佛教专门用语,那么就不能自己随意发挥来翻译,而最好是采用固定的,约定俗成的,经大众认可的翻译版本,即 a great chiliocosm,或者 one Buddha-world.

三、翻译苦乐

经过这次翻译实践,再次深刻体会到“译事难”。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陷入苦恼。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要考虑三大对等问题,即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对等、社会文化对等和文体对等,还要考虑翻译的三大标准。

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因为文学文本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作者的情致,或探索艺术形式,而不仅在于传达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艺术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是文学翻译工作者的任务。(方梦之,2011:254)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义”,还要注重“音”,“形”,目的是传达情、韵、境。

我在做文学翻译的时候,有时要译出“义”已是不易,在传达语言艺术美,传达情、韵、境方面做得更是远远不够。反思原因,还是自己平常的积累不够,因为没有输入,很难输出。应当大量阅读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在选词措辞时的品味才会提升,这样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时才会更加顺手,译出的作品才会更加自然流畅,更有韵味。这样,才会从翻译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快乐。

最后将笔者译文附上,还望指正。

The Delights of Reading

Yang Jiang Hard work must be done if one tries to learn something by reading. To pass an exam, to complete a paper, or to acquire a degree probably all require such hard kind of reading. Tao Yuanming( a famous Chinese po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