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串讲(选择题+简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质量管理学串讲(选择题+简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a86ff16f18583d0496459bd

个体抽取的概率相等,计算抽样误差及对总体参数加以推断时比较方便。其缺点是程序比较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总体中每个个体都被抽到的机会完全一样是不容易的。

(多选)分层随机抽样的优点是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小;其缺点是抽样手续较繁琐。这种方法常适用于产品质量的验收。

(简答)等距随机抽样的优点:实施方便,同时能够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产品的抽查;缺点是若总体单位排序后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甚至周期性,而抽样间隔的周期正好与之吻合,依赖于这样排列的等距抽样就因而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

(简答)整群随机抽样的优点是:比较方便;当群内的要素不相像(不均一)时,整群抽样可以产生不错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群都代表整个总体。其缺点是:由于样本只是来自个别几个群体,而不能均匀地分布在总体中,因而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较大。这种抽样方法多用于过程控制中。

2、抽样误差

(多选)系统误差来源包括: (1)偏向;(2)非可比的数据;(3)不加鉴别的趋势估计;(4)因果关系;(5)不恰当抽样。

二、抽样检验

(名词解释)抽样检验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案(规则、程序),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被抽取产品)进行检验,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并由此判定该批产品是接收还是拒收的检查验收方法。

(简答)1、抽样检验的特点

与全数检验(100%检验)相比,其优点在于:(1)节约了检验费用;(2)适用于破坏性测试;(3)所需要的检验人员较少;(4)由于拒收的是整批产品,而不是仅仅退回不合格品,因此能更有力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抽样检验也有缺点。包括:(1)存在接受“劣质”批和拒收“优质”批的风险;(2)增加了计划的工作量;(3)样本所提供的产品信息一般少于全数检验。

2、抽样检验的类型 (多选)根据测量产品质量特性数据的性质,抽样检验分为两类:(1)计数抽样检验。(2)计量抽样检验。

(单选)如果要求保证批质量的平均值,必须采用计量抽样检验。 (多选)根据抽样检验方案中样本量的获得方法可以分为一次抽样、二次抽样、多次抽样、序贯型抽样等。

第五节 过程能力

(名词解释)过程能力是指一个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时,也就是当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因素处于标准条件下,

过程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能力。

一、过程能力研究的内容

(多选)一个过程受到来自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方法、测量方法和环境等方面变异因素的影响。

(多选)在过程能力研究中,关注的典型问题包括:(1)过程集中于何处?(2)过程中存在哪些变异?(3)与规格相比,过程性能是否可以接受?(4)期望有多大比例的输出满足规格要求?(5)什么因素导致过程变异?

二、过程能力研究的程序

(简答)过程能力研究的程序包括六个步骤:(1)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机器或过程环节(工序);(2)确定过程的相关条件;(3)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操作者;(4)提供达到标准等级的原材料;(5)指定所用的计量与测量方法;(6)提供记录测量值和条件的方法。

(多选)评估过程能力时,通常使用两种统计技术:(1)频数分布直方图;(2)控制图。

(计算)(08—4)三、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Cp(有时称为过程潜力指数或工序能力指数)定义为规范宽度与过程标准偏差的比值。即:

Cp=T/6σ≈T/6S

其中,T为产品规范确定的容差范围,σ为过程标准偏差。S为样本标准偏差。

(论述)四、提高过程能力的途径

过程能力指数反映了过程能力,由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可见,影响过程能力指数有三个变量,即:产品容差范围(T);过程加工的分布中心(X)与容差中心(M)的偏移量(з);过程的质量特性值的分散程度,即标准偏差(S)。因此提高过程能力的途径有三个,即减少中心偏移量、减少标准偏差S、增大容差范围T。

1、调整过程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中心的偏移量 减少过程中心偏移量有如下措施:

(1)通过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大量连续生产过程中由于工具磨损、加工条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偏移的规律,及时进行中心调整,或采取设备自动补偿偏移、加工刀具自动调整和补偿等方法。

(2)根据中心偏移量,通过首件检验,可调整设备、刀具等加工定位装置。

(3)改变操作者的倾向性加工习惯,以容差中心值为加工依据。 (4)配置更为精确的量规,由量规检验改为量值检验,或采用高一等级的量具检验。

2、提高过程能力,减少分散程度

减少分散程度,提高过程能力的措施一般有:

(1)修订过程,改进工艺方法,修订操作规程,优化工艺参数,补充增添中间工序,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2)检修、改造或更新设备、改造、增添与容差要求相适应的精度较高的设备。

(3)增添工具、工装,提高工具、工装的精度。

(4)改变材料的进货周期,尽可能减少由于材料进货批次的不同而造成的质量波动。

(5)改造现有的现场环境条件,以满足产品对现场环境的特殊要求。

(6)对关键工序、特种工艺的操作者进行技术培训。

(7)加强现场的质量控制,设置过程质量控制点或推行控制图管理;开展QC小组活动;加强质检工作。

3、修订容差范围 修订容差范围,其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放宽容差范围不会影响产品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对不切实际的过高的容差要求进行修订,以提高过程能力。

第六节 控制图

(单选)SPC的基本工具是控制图。 (简答)一、控制图的作用 (1)确立统计控制状态。根据描点的位置和分布状况,监视过程状态。

(2)监视过程并在过程超出控制限时提供报警信号。即若发现异常变异,则启动必要的调查和纠正措施。

(3)确定过程能力。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比较控制图所显示的过程的统计控制状态或比较不同过程的控制图,显示和提供关于过程能力、过程稳定性的证据。

第11章 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

第一节 质量控制工具和方法

(多选)主要用于现场质量管理的“老七种工具”有:调查表、分层法、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已在本书第十章中介绍)及散布图。

一、调查表

(名词解释)调查表又称检查表、核对表、统计分析表,是用来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积累数据,确认事实,并对数据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统计图表。

1、种类和用途

(单选)质量分布调查表是计量值数据进行现场调查的有效工具。

(单选)矩阵调查表是一种多因素调查表,它要求把产生问题的对应因素分别排列成行和列,在其交叉点上标出调查到的各种缺陷和问题以及数量。

2、调查表的应用程序

(简答)调查的应用过程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2)明确为达到目的所需要的资料及对资料所用的分析方法;(3)根据目的不同,设计调查表格式,包括调查者、调查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等项目;(4)对搜集和记录的部分资料的预先检查,确定调查表格式设计的合理性并做出评价;(5)如果有必要,则应评审和修改调查表格式。

二、分层法(Stratification) (名词解释)分层法又叫分类法、分组法。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搜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统计数据、意见等加以归类、带下和汇总的一种方法。

1、目的和用途 (单选)分层的目的在于把杂乱无章的错综复杂的数据和意见加以归类汇总,使之更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实。

(多选)基于不同的分层标志,有多种分层方法,常用的分层标志有5MIE、时间、意见和观点等。

(单选)分层法常用于归纳整理所搜集到的统计数据,或归纳汇总由“头脑风暴”法所产生意见和想法。

2、应用程序

(多选)分层法应用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数据和意见;(2)将采集到的数据或意见根据目的不同选择分层标志;(3)分层;(4)按层归类;(5)画分层归类图。

三、因果图(Cause and Effect Diagram) (单选)(05—4)因果图,又叫石川图、特性要因分析图、树枝图,鱼刺图等。它是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

1、因果图的应用程序

(简答)利用因果图分析原因的步骤包括:

(1)简明扼要地规定结果,即规定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 (2)规定可能发生的原因的主要类别;

(3)把结果画在右边矩形边框中,然后把各类主要原因放在左边矩形边框中,作为结果的输入;

(4)寻求次一级的原因,画在相应的主(因)枝上,并继续一层层地展开下去;

(5)从最高层(最末一层)的原因(末端因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对结果影响大的原因(称为重要因素或要因),必要时需要进一步验证。

四、排列图(Pareto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