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a50712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b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 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 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 为加 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 “ 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 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 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

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 产业支撑、 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 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 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 性特征、 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以加快推进为取向,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以协调联动为关键,加快建立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努力推动我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跨越。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3.5万元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5% , 非农就业比重达到 62% 左右,非农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9.8%,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万亿产业带、千亿产业园区和百亿企业,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建成10个左右100万人口特大城市,构建起以“ 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一批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300 个左右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1500个左右小城镇为基础, 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到2020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力争双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三)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高度重视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 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 和引领作用,

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和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切实抓好规划统筹,做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统筹安排。

——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 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 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 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有 利于“两化”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创新与“两化”互动发展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生态环保。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更加注重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两化”集约发展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落实低碳、循环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坚持民生为重。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既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结果中充

分受益,又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受益。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使群众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科学定位、发挥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要避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盲目发展工业和扩大城镇规模。 三、着力优化发展布局

(四) 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两化”互动。准确定位、充分论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并强化执行刚性。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的相互衔接,尤其要推进交通、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 探索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 体规划, 加快构建统筹推进“两化”的规划体系。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要统一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县城和规划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镇要按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抓好基 务对接。

(五)加强区域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把城市群发展规划与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 依托“四大城市群”和“五大经济区”,确定不同区域发 展定位,形成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基地)互动发展的格局。

成都平原城市群。积极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挥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 步加快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建设和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步 伐,将成都平原城市群打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 的城市群。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生 物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成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汽车制 造、机车车辆、高端装备、清洁能源、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成德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太阳能、风能、半导体照明为代 表的成德眉雅新能源产业基地,以现代物流、工程总承包、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 金融服务、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为代 表的成德绵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乐一体化发展,建设川、滇、黔、渝接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打造西 部重要的大城市密集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建设沿 江产业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西部重要的天然气精细化工、新型煤化工和盐化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饮料食品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域。

川东北城市群。发展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建成集天然气化工、石化下游产业、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和物流配送基地为一体的城镇群,依托嘉陵江、渠江和重要交通干线,构建联接我

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积极推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发展,加快轻纺、食品、建材 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及汽 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等机械加工业发展。

攀西城市群。加快以攀枝花—西昌为区域中心的金沙江流域、安宁河谷地区城镇发展,努力建成以攀西战略资源 创新开发试验区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城镇群。加强钒钛、稀土、铜、铅、锌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 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烟叶、 热带作物等优势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川西北地区。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引导区域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有序发展 特色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农牧产品和藏 药产业化,大力扶持民族民间手工业。大力开发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积极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六) 坚持工业化主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 做强工业实力的两大主攻方向,加快发展“7+3”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

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重要战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从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梳理拳头产品,注重品牌培育,以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壮大产业、做强企业、占领市场。 注重发 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整合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大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七) 推进“ 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要在“ 两化”互动发展中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 服务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科学确定县城、乡镇和新农村的空间布局。坚持统筹三次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