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零售物流配送发展的“新趋势”(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连锁零售物流配送发展的“新趋势”(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a270c4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2

连锁零售物流配送发展的“新趋势”

AC尼尔森2005年调查显示:购物者的大幅支出主要花费在大卖场和便利店,超市及传统通路的销售额则维持原有水平或只有较少增长。

2005年是中国商业全面开放后的第一年。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代表国内连锁业发展趋势的“连锁百强”,仍以年均超过5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越了社会零售总额年均9.4%的增速。2005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流通加工费用722亿元,同比增长25.8%;配送费用146亿元,同比增长27.3%;包装费用138亿元,同比增长28.5%。 配送与业态发展仍不协调

连锁经营现代业态作为一种新的流通形式,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蓬勃发展。它不仅在商流上开创了新的营销渠道,而且对物流体系也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其突出表现在物流中心的建立上。连锁零售包含:大卖场、标准超市、小型市场、便利店、家电、家居、手机、药品、化妆品、服装等等。近年来连锁零售业物流正不断完善,呈现以下特点: 价格变化快:即商品的进货价格变动快:现代业态(包括大卖场、超市、小型市场及便利店)经营的快速消费品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会有较快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商”或“零售商”为了从竞争对手那里争取更多的顾客和销售额,促销频繁引起经常变价;

订单频率高:连锁零售的店铺多,订单频率高(送物流中心一周两到三次)、同时有时间要求、便利店是要求天天配送的,有些甚至要求一天送货两次;

需要拆零配送:供应商大包装供货,配送中心需要按照店铺的订货量进行拆零、分拣。特别是小超市及便利店的配送,品种拆零比例多达70%或以上; 代理退货:配送中心还有处理诸如赠品、退货(正品、残次品)等问题。 商品更替:商品更新换代的频率也很高,一般每月更新换代的品项占5-10%。

保质期管理:消费品通常有不同的保值期(仅仅常温商品就分别有1、2、3、5、6、9、12、24个月不等),需要有针对性的保质期管理。

这些特点使得商业零售的物流要求更快的反应,更复杂的技术和信息支持。连锁商业物流的主要方式是大型零售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以大零售商为主导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企业是沃尔玛。目前沃尔玛公司独立投资建立的配送中心有200多家,专为本公司连锁店按时按需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家乐福、麦德龙、西尔斯等国际大零售商,在其本土都建立有本企业体系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

我国部分大型连锁企业在当地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异地则以外包为主),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连锁企业都是从传统的副食品公司、蔬菜公司、粮店以及其它配套网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针对一些没有建立物流中心的大卖场和超市,供应商采取自理物流也同时存在,即由供应商直接进行商品配送,这种配送方式主要适用于店铺规模大,采购规模大的超市。如国内的一些大卖场和综合超市公司,他们由总部确定统一的供应商,店铺直接向供应商要货,例如家乐福、新一佳等大卖场的部分分店。由供应商直接将商品配送到店铺。这种由供应商直接配送优点在于:大大

降低连锁企业成本和运作的复杂性,但是卖场的缺货率相对要高出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百货类的,订货数量少时供应商为降低成本取消送货或者延迟送货。因此一般来说,中小型连锁企业主要依赖供应商提供商品配送,但这样的配送运作成本高,且配送对店铺的响应速度受到供应商物流水平的限制,同时也依赖于店铺和供应商信息交流的效率高低。

第三方物流这种物流方式真正能使流通领域不同环节的企业职能分离,可以节约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产品越单一,效率会越高。而连锁企业经营的品种少的几千种,多的上万种,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对其管理能力也是一种挑战。连锁企业引入第三方物流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在日本,大约有30%的连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化的专业配送企业。但我国目前零售行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并不多,但也有一些连锁现代业态(包括大卖场、超市、小型市场及便利店)在尝试使用第三方物流。例如:百联集团上海以外公司便利业态2003年就都选择了第三方物流,北京便利店交给太平洋物流公司,广州便利店物流交给广州市超粤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另外,广州可的便利店物流也交给该公司。 2006连锁物流的发展趋势

生鲜冷冻配送是重点。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将增加或加强冷冻生鲜食品的配送功能。随着零售市场的竞争加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快速食品、生鲜半成品和冷冻食品的需求增加,大型零售企业的设立食品加工中心和配送中心是物流配送的一个趋势。冷藏、保鲜技术将很大程度上运用到现代物流中。

出现大量的外资分销。外资批发与国内贸易企业合资经营的企业将逐步浮出水面。以批发为主导型的食品配送中心将出现有实力的食品批发企业以组织商品、面向独立经营的单体超市门店开展以食品为主的配送服务,也将是我国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的趋势。如肉类、蛋类、菜类、牛奶、面包、冰激淋等专门经营这些新鲜食品的物流配送企业,将伴随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这些商品质量的要求,形成集物流、常温仓储、冷藏、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为一体的多功能物流中心。

代理型物流中心发展前景良好。代理型的物流中心是指连锁店本身并不经营配送业务,配送业务由某供应商或物流中心代理完成。它的一般程序是:总部与某一代理机构(物流中心或供应商)签定合约,通过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负担连锁公司商品配送体系建设及日产运作管理的任务,在国际上比较通行。在目前我国连锁店规模普遍较小,自身实力较弱(即使是超大型连锁企业也存在某些地区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企业不自建物流中心,转而依托这种社会化的专职代理机构,不仅可以避免由于连锁规模较小而导致的收益不足抵建设费用的问题,还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成本,而且由于利用专业化的物流中心来提供服务,有利于提高物流中心的效率!

关于货物运输业发票抵扣增值税的问题:国家37家物流税收试点企业,9家中字头物流企业全部在里面;这37家物流企业当中,大多数是从事海陆空国际航运、国内干线运输的大物流,还有相当部分是从事快递运输的,他们将为国家税务总局提供试点意见。试点规定如下:“准予抵扣的货物运费金额是指试点企业开具的货运发票上注明的运输费用、建设基金;装卸费、保险费和其他杂费不予抵扣。货运发票应分别注明运费和杂费,对未分别注明而合并注明

为运杂费的不予抵扣。”也就是说,接下来从事连锁物流的企业在签订合同、开具发票时,不再一篮子报价、统一开票!

家电连锁开始重视现代物流。2005年以前,国内几家大型家电连锁企业把加速扩张完成原始积累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他们不急于考虑供应链的问题,库存、仓储、运算、信息、计划等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家电品牌企业在作,因为门店里面的摊位、广告、促销员全部是家电企业的。家电卖场斗的就是看谁更便宜,连锁企业纷纷出招来应对竞争对手的每一次大动作。据了解国美电器用20亿采购大单来支持上游企业发展平板电视,从此牵动上下游合作来降低供应链成本。最近传出:国美收购爱多、苏宁与海尔成立合资企业等消息!无论是那种形态的合作,关键是上下游链上的企业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不管经济如何发达的欧美国家或者日本,通过强强联手、加强资本合作、成立合作公司也好,他们都是非常重视现代物流的管理!在某些城市和地区已经出现不合理分布的局面,按照三大家电企业的拓展速度,再过两三年都没有新店可以开,那时就是比供应链的总成本和实力的时代了,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2006年,苏宁投入巨资逐步打造现代物流体系。在苏宁电器向北京福田汽车公司采购200辆奥铃轻卡的交车仪式上,苏宁电器华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200辆奥铃轻卡的投入使用,北京苏宁将彻底实现自营物流配送。当第三方物流已是大势所趋的时候,在目前家电业及零售业竞争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苏宁没有选择第三方物流,而是选择耗巨资自建物流配送体系。目前家电业的价格竞争已经到达极限,单纯的价格竞争已经不具有优势,企业要继续发展只能靠服务领先。

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连锁零售现代业态(包括大卖场、超市、小型市场及便利店)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自建还是委托第三方,不同程度地都在提升配送能力和响应速度。家乐福中国内部正计划建立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大致分为华东区、东北区、西南区、华南区、华中区等分部。而在此之前,由于单店管理能力很强,家乐福(中国)并没有大型物流中心,所有货品均由供货商直接送达店面,物流成本也由供货商自行负担。一向擅长资本运作的深圳民润超市正准备接“家谊”旧盘,深圳民润超市正密斟家谊的盘子,意图借助收编有价值的家谊门店,此举正在紧张商榷之中。(早在中国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一周年之际,深圳民润超市2001年收编了省内广州“岛内价”、珠海“新七星”、佛山“真实惠”、阳江“百惠”4家民营超市,主演了广东零售业首宗跨所有制、跨区域资产重组大戏的“主角”。广州是2006年民润的主攻之地,一贯擅长资本运营的民润很可能再度用资本在市场上发话。)作为广东省内超市门店数规模第一的民润,此举之后,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值得关注。百联集团全国布局明朗,华东地区以及东三省发展迅猛,华南地区成为心腹之患。2006年初已经与广州市超粤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希望借助第三方物流来加速华南地区的业务拓展。

便利店成长速度极快。便利店作为一种新型的业态,成长速度极快,在业内引起行业内外普遍的关注;外地品牌进驻当地市场一般都以寻找代理物流中心为主要。国际品牌7-11、全家、罗森、OK全部登陆中国;国内便利以沪牌为主,联华快客、可的、良友金伴、好德等等;北京有好邻居、物美等,所有这些品牌便利店。在首发地都有一定的规模来支持自建物流中心,当然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控制权。这些便利品牌一旦到外地,店铺发展、商品采购、营运管理、业绩提升本身就需要很多的资金、时间、精力,一般都选择代理人来分包

物流业务。便利业态在中国上海以外地区,还需要慢慢培养;一方面中国经济还在发展阶段,只是少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地区与地区之间包括同一城市内贫富悬殊还比较大,另一方面大量的私人夫妻店(士多店)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压力,还有税收制度的影响。参照国外市场,便利店未来发展关键要加大生鲜品的经营力度,在能够提高毛利的商品上下工夫。便利店真正应该争取的不是零售业消费者,而是餐饮业的吃客们。充分理解和运用“食在广东”,将成为广东便利业态追求拓展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