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9a9c55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6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连年大幅增加。从2000年到2007年,8年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1700万。2004年毕业生人数是2001年的2倍,2008年的毕业生人数更是2004年的2倍。2009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30万,再加上历年来没有就业的学生,超过700万的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纷纷倒闭,效益较好的用人单位也缩减了用人计划,给本来就不景气的就业形势又雪上加霜。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就业形势来看,和往年同期相比,签约率下降了20%左右。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1、我国人口众多导致就业人数众多

我国人口过多,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主要原因。由于人口基数大,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需要和劳动力长期饱和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自2006年以来。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增量每年达到1700万以上,而我国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800万个,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解决就业1000―1100万人,远远满足不了就业的需求。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统计,今后五年,我国将有5800万新增就业人口,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3400万个左右,将会有2400万人得不到就业。 2、产业结构决定了对大学生的需求不大

一般来说,第二、三产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当前世界先进国家的产业结构组成已经达到了“三二一”的结构,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一二三”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然限制了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已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同等的投入条件下,占主导因素的已经不是劳动力因素了,更主要的是技术和效率,这也进一步缩减了就业岗位。

3、高等教育依然存在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没有解决好层次、类型、科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高校纷纷趋向于学术型。导致学术型人才培养过剩和创新力不足,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同步,也造成了一定就业困难。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式教育逐步趋向于大众化教育,随着连年的扩招,学生数量激增,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无法达到原先的要求,也使得许多院校在人才培养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是质量却在下降。

4、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本身吃苦耐劳的品质就相对较差,扩招后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不能有效做好日常的管理和监督,再加上许多学生对自身要求不严。

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就业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各方面都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二、促进就业的对策

1、政府应多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

(1)政府要放宽政策,扩大就业渠道。加快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的企业主要从事直接加工,而对于科学研究、市场调查、前期调研、市场创新等方面涉入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快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解决部分就业岗位。

(2)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前由于观念的限制,创业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接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大家的观念都有所转变。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自主创业,如果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鼓励大批有理想、有创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也能创造一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切实可行的在农村、基层和西部为大学生设立可发挥作用的岗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等许多偏远地区,没有高层次、专门型的人才。如果政府能在这些地区切实设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条件,那么一

方面,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切实为落后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帮助落后地区实现致富目标。 2、高校应立足现实,同社会接轨

(1)适时调整招生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许多院校的招生计划一成不变。这就给高校、学生本身、用人单位都带来了很大的后续问题。如果高校能切实立足现实,从招生开始就根据社会的需求。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许多专业毕业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2)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一成不变,给用人单位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上下功夫,切实制定现实的、有用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学有所成,单位招到的学生符合单位的需求、可以切实创造效益。这样才能做到“三赢”。

(3)开展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高校应该打破过去只是教授专业知识的限制,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从二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政策、求职技巧、用人单位情况的介绍和宣讲,让学生尽早对自身准确定位。同时,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和提倡部分有理想、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自主创业。毕竟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在新形势下,许多新型的、创新的岗位已

经成为当前的―种趋势。如果高校能够适时开展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上的突破,对于就业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大学生应正视自我,提高自身能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如何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是每一个大学生最现实、最迫切的想法。就以往的经验来看,没有哪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工作。因此,在当前的现状下。大学生只能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达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不怕找不到好工作了。现在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对于自身要求不严,一味追求“60分万岁”。如果大学生能在入校时就能了解自身专业的就业方向,给自己准确定位,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在毕业时就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所以,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自身的实力,大学生不能再好高鹜远,应该脚踏实地为自己的明天努力。

在当前形势下,就业已经成为社会、高校、学生关注的大问题。作为高校的一分子,我们也应该认清当前形势,积极向学生开展不同层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切实实的为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