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946d380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e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二)文言知识

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作者反思人生、总结经验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1.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拨”就是解决疑难,排除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归纳法: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记下自己心得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一)字音

褒禅山(bāo) 庐冢(zhǒnɡ) 仆道(pū) 梵 语(fàn) 懈怠(dài) 瑰怪(ɡuī) 洞穴(xué) 归咎(jiù) 罕至(hǎn) (二)通假举要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

(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色) (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 (7)往往有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 (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0)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 (四)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表示数目。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凡。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读书人,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为介词,对;“是”为代词,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了。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五)文言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房舍。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3)有碑仆道(省略句) 译文: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2.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本文先写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5、6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并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游山示意图。 2.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总结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舍”字,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学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明确: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规律:“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词性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建造房屋,给人居住”之意,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通过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活用词类还有:

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明(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注:另有“侧、深、见、至、穷”等活用词类,不一一赘述。 3.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呢?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给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提及了别称、误称、本称,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第2段主要写了作者游洞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这一段中,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随众者戒,切勿轻信人言。第2段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见下列表):

地势地貌 前往的游览者 所到达的深度 前洞 平旷 甚众 浅 后洞 幽深 已少,又加少矣 深 另外,还有见到奇景时的欣喜心情与出洞后的后悔心理相对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3)合作探究以下两个关于字词释义的问题:

①第1段“而卒葬之”句中,“卒”字,教材作“死”解释。但有人认为,应当作“最终”解释。请你根据语言的“咬文嚼字,瞻前顾后”的原则,说说自己的见解。

②第1段“盖音谬也”句中的“谬”字,能不能还有不同于课本“错误”的解释呢? (学生的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1.查辞典,归纳“名、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探究文本 教师提问:

第2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听信“怠而欲出者”,无功而返的遗憾心情。这些都是描写,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都为第3、4段的议论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