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云和尚与芷江龙津桥情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宽云和尚与芷江龙津桥情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8b95ec1ec3a87c24028c4fd

人们不仅互相传颂,也载入了芷江的史册。古时宽云这种献爱心、施善举、执着坚持、不畏艰险、为民服务、无怨无悔的精神值得学习。这种精神也符合现在这种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应当大力弘扬和提倡。

芷江龙津桥历经400多年来,成为沅水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连接祖国大西南的“三楚第一桥”。雍正六年(1728)曾有老挝使者,乾隆十八年(1753)缅甸使者的象队运送贡品物资去朝见大清帝王,经过龙津桥时又留下了传奇的故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9)芷江县令张五典夸龙津桥是“银河飞渡风雨普济天下客,长虹横空三楚龙津第一桥。”特别是明清一些高官政要题写了诸如“龙津砥柱,彼岸接登。”“芷水洄澜,上游锁钥。”“普济安澜、泥沙仙迹、三楚第一桥。”匾联悬挂于桥上,在方便过往行人的同时又欣赏其文化内涵。桥下的氵舞水波涛汹涌,到了发春水的涨水季节激流壮观至极,它就是芷江古八景之一的龙津春浪。清代诗人孙华实曰:“虹桥千尺卧龙津,砥柱回澜白似银。柳浪未平桃浪起,画船泛满锦江春。”

龙津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芷江,想切断这条运输大动脉,因上苍菩萨保佑,桥礅却完好无损。当时芷江是军事重镇,中国陆军总民令部也迁来芷江空军、陆军、宪兵、中统、军统等官府军队,军需物资,加上芷江机场有400多架飞机,一下集聚20万人,成了有名的“小南京、小上海”(上海闸北区至今还有芷江东路和西路)。为了抗日战争之需要,将龙津桥面的五檐七亭阁撤除以便通行装甲车等,成了真正意义

5

上的“和平桥梁,正义大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侵华日军代表在芷江投降,蒋介石等军政要员题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等十余幅,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芷江小城从此也享誉世界了。

芷江龙津桥记录着它400多年的沧桑变化,见证芷江的雄伟业绩。1999年芷江县委、政府决定在原桥墩的基础上恢复明代崇祯五年(1632)五檐七阁式样,桥梁改为钢筋凝土结构,五檐七阁盖上了现代的琉璃瓦,桥面设有店铺和休闲亭阁,桥长246.7米,宽12.2米,高17.99米,2000年12月15日被授于世界吉尼斯记录。氵舞水两岸修建了十里防洪堤,东西两岸配建了休闲活动广场,环顾四周分别有二大桥,景星寺、从文阁、万和楼、天后宫、三大桥、索子街、和平大桥、铁路大桥、蟒电碧湖、明山叠翠两岸高楼大厦等景点映入眼帘,成了芷江的旅游风光带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芷江在正朝着习近平主席说的“要让珍藏于史册中的文化活起来”。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改革开放,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梦想飞翔的今天,龙津桥正发挥着“旅游活县”的吸引力和魅力,让镶嵌在五溪大地的这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作者:系中国纪实文学会会员,芷江龙津诗社社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