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画论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60f175ea417866fb84a8e48

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一:粗旷豪放中,要求有笔有墨,不能因为豪放而不讲究用笔用墨。二:在冷僻中要求有法度。三:细巧中表现力度,纤巧的风格往往无力应当细而有力。四:怪诞中要合情合理。五:不着笔墨的地方依然有形象,计白当墨;六:在平淡出要求有深长的意味

16、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中“三远” 出自《林泉高致》高远、深远、平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是中国透视学的总结,有民族特点,经营为之一广阔天地。

17、《图画见闻之》郭若虚

续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绘画史,全书6卷,第一卷收录作者有关绘画论文16篇,反映作者艺术思想和见解,二至四是唐末至宋中期284位画家小传,五至六是唐至五代画家的传说故事。

18、苏轼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这里所说的理,是指客观事物之理,即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包括艺术的规律。 19、苏轼论画著名的题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说衡量画好坏,只看形似如何,那是幼稚的见解。诗人只能状物而不能言志抒情,也不成其为诗人。苏轼反对的是作画、作诗仅仅停留在形似上,不是不要形似,而是强调神似。

20、赵孟頫理论主张

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用笔同法论。古意即取法唐人。认为唐画的风格高于宋人,是文人画艺术审美趣味的产物,古意并非复古,师古为掌握传统技法,师造反映现实;中国绘画的用笔和中国书法的用笔相同,这不是赵孟頫的独创,而是他总结了柯九思以及赵孟坚的经验提出来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为同。”

21、元代黄公望在其《山水画诀》中提出的三要:理、气、韵和四去:邪、甜、俗、赖。 22、倪瓒“逸笔”与“逸趣”绘画理论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其逸笔,既有元画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共性在秀逸,

个性在侧锋 23、南北宗论

内容:南北分宗始于唐代;四家言论主要观点相同即:南宗的创始者是王维,北宗的创始者是李思训;两派的区别主要是风格,南宗是文人画,北宗是行家画。但这一观点并不属实。 陈继儒认为:一绘画风格分南北宗,认为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沈颢认为画风分:王微“哉构淳秀,出韵幽淡,李思训“风骨起翘,挥扫燥硬。” 明万历年间,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沈颢提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画派的理论。 董其昌:以是否为文人画分南北宗,并以有无“士气来为文人画定标准。其主张强调笔墨情趣而忽略丘壑景物创造,标榜士气,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