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名家散文阅读与摹写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考考前名家散文阅读与摹写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48ceee076a20029bd642d45

人们吃斋念佛,心向佛祖;处事行事,皆依佛法。为了广大信徒能够更集中、更方便地拜谒佛祖,寺庙便出现了。信徒香客,在此打坐学佛;游客亦在各寺庙间来往,欣赏这人类文化之精华。虽然也有不信者,但他们也会上几柱香,以求平安。可是,有一天学佛的商业价值也被发现了。于是,香被分为好几种,并且精致地包装,标上价码;拜佛敲钟也被规定了一撞一拜的集体价格;斋饭更是莫名地被写上菜单,标以天价;昔日仅为好友而相赠的玉佩和护身符,如今竟成了寺庙中的奢侈商品,列柜待售??信徒仍然信佛,僧人仍然吃斋,游客仍然上香,寺庙香火仍然兴旺,“佛”仍然是那坚贞不变的精神信仰、精神文化。但是,在这金光闪闪的“佛”字之上,却多了三个歪歪扭扭、灰暗无光的大字:“商业化”。 危险!商业正在掏空文化!

面对如此情况,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马上行动起来!我们毋须否定商业,它是人类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衍生品和附属品,对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做的,是正确认识商业,正确运用商业和商业化这一手段,文化和社会才能全面、健康和迅速发展。须知:商业实乃一柄双刃剑,正劈有益,逆刺有害。吾辈应使之为文化之助力,莫让商业掏空了文化。 【点睛之评】

文章开篇即比较深刻地指出了商业与文化的关系,并在此观点的指导下展开论证。论述过程联系社会现实,列举了以洛带古镇为代表的商业冲击物质文化的现象,同时又分析了在寺庙文化中商业冲击人们精神信仰的现象,从而大声疾呼这一现象应该被引起高度重视。文章紧紧扣住“商业掏空文化”这一主题,既有事例,又有分析,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阐述,论证全面,令人信服。 (指导教师 廖开国)

参考答案

第三编:回望历史的漠漠云烟 《<红灯记>在台北》

1、?段插叙国父纪念馆3000个座位,不易坐满,及其“去中国化”时候台湾极端的政治状况。与后面写台湾人看《红灯记》时“一个空位都没有”“很文明、很安静”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欲扬先抑,有力地衬托出台湾的“质变”。

2、 因为三个老人家看《红灯记》时的表现,与其身份、经历不符,出乎作者意料:父亲在大陆当过国民党宪兵连长,却“特别入戏”,“忘情”;方伯伯做了一辈子蒋介石的贴身侍卫,却只是“一脸凝重,神情黯然”;浙江淳安县绸缎庄出身的母亲,却“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作者通过“三个80岁的长辈”这个“点”的描写,来表明“台北人”这个“面”在看《红灯记》时的“平静”,进而突出台湾的“质变”。(应把?段和?段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起来思考)

3、画线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比较。

4、原因是:仓皇渡海的国民党是一个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的统治者,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统治者往往只能以强权治国。

表现是:实行高压统治:①风吹草动,“匪谍”无所不在;②左派的信仰者被整肃;③不是信仰者也在杯弓蛇影中被诬陷、被监禁、被枪毙、被剥夺公民人权。(答案在⑶段中找) 5、“闸门”,比喻个人的自由、责任与尊严;“一股巨流”,比喻分歧和偏离(即非绝对化的价值观);“高筑的大坝”比喻统治者所精密编织的价值结构;“辽阔原野”比喻更加开放的政治局面。

《南海会馆》

1、拟人。作者把“平地一下子塌陷下去”的“康有为故居”比拟成“蓦的跪倒在地”的“壮汉”。康有为精神崇高与不屈,而康有为故居却破败低矮,“蓦的跪倒在地”,极不相称, 这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与不解,为下文作了铺垫。 2、“时代的风云在这里凝聚又飘散”,是说南海会馆当时是像康有为一样“为革命”“流血”“学富五车饱读诗书”的时代风云人物聚议、结缘之地;“权且栖身的苟且之处”,实指南海会馆现在成了“为挣钱”“流汗”“只读带画带色的花花绿绿的杂志小报”的“做些小本买卖的生意人”暂时栖身之处。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突出地表达了对康有为等知识分子的赞美之情和对“权且栖身”的苟且之人的贬斥之情。

3、因为“城南寄托着他的未酬壮志和馨兰怀抱,他对城南是格外钟情的”。

4、南海会馆,是由广东南海在京做官的乡里出资购买又扩充南院重新修缮而成,康有为曾居住(16年),供仁人志士聚议、结缘、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场所。 5、“高斋绕槐竹”是一百多年前康有为赞美南海会馆的诗句,意境优美,而本文作者说古槐犹存,“只是竹没有了”,表面上看,语气轻松,是在表达一种没有竹的遗憾;实际上,作者是在心情沉重地慨叹文物遭到破坏,残缺不全,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杜鹃》

1、舜帝教当地人制茶、办学堂,最后为百姓伏蟒受毒致死,红杜鹃变白为舜帝致哀的传说,表达的是百姓对舜帝的爱戴与怀念,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2、“高原的红杜鹃,开得烂漫如火”是比喻;“每一朵都红得像是要破裂得流淌下红色的汁液来”是夸张;“把灿烂的阳光都吸收进花蕊里面”“ 特别粗犷妖冶,肆无忌惮”是拟人; 3、成片的杜鹃花被风吹进碧塔海,飘浮在水面。成群的鱼闻香游来,贪婪地吞吃花瓣,然后被醉倒,漂浮在海上。 4、《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是引用,也是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杜鹃花飘落进碧塔海中的美丽、浪漫与神奇,引人遐想,不仅丰富行文内容,更增加文学趣味。

5、同:都漫山遍野怒放,都让人难忘。异:花期不同,一在四月,一在五月。颜色不尽相同,一是红白两色,一是红如火。给人的感受不同,一壮丽,一浪漫;一属于神话,一属于童话。

《天一阁观画记》 1、对偶。

2、①甬人不以衣食温饱为平生事,夙来风习儒雅,亟好读书;②修身养性之外,更求博知广闻于天下;③兴造书楼,珍藏典籍,传祚后人,天一阁典籍册数之巨,海内无出其右;孤本善本,天下称奇;纸香书香,四海可闻。 3、“形”:唯破颜而不出声;“神”:笑中透出一分自豪,二分自得,十分自信。 4、黄慎《杨柳鹭鸢图》。特点:①当年观此画时,似乎听到瘿笔扫纸面之声,着力劲健,其声清爽;②于今思之,犹有行笔之声飒飒在耳。③天下名画,多记其形,何人之作,堪记其声?

5、钱维乔《行书子安山亭序轴》。钱维乔,清代人。特点:于含蓄中见清放,于端庄中显洒脱,通篇气势流贯,满幅神采飞扬,即使置于整个清代翰墨间,也信是一件杰作。 《谁掏空了古村落?》

1、①首先是长久以来,农村贫穷,物品很难保持。②近百年来又经过一次次自我的粗暴的扬弃。③更直接和更致命的原因则是近二十年古董市场的开放。 2、“内页”,比喻搬到市场的古物的出处等历史文化的内含和内容;“书皮”,比喻那些被掏空了的古村落只剩下一个徒具其表的干瘪的躯壳。 3、“文化空巢”现象,指的是古村落和城市的历史街区的历史形态虽然依然存在,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