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名家散文阅读与摹写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考考前名家散文阅读与摹写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48ceee076a20029bd642d45

3、“文化空巢”现象,指的是什么?

4、请赏析“古村落剩余的文化汁液还在被使劲地吸吮着”一句。

5、从全文看,到底是谁掏空了古村落?

第三境界:写作操练

成都市名师堂学校 李迪明 (中学特级教师)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廖开国(中学高级教师)

一版 延伸写作: 作文题1:

请阅读前面龙应台的文章《<红灯记>在台北》(节选),写一篇读后感。要求800字以上。 作文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权威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

可是,法制、社会、荣誉、传统──之所以存在,难道不是为了那个微不足道但是会流血、会哭泣、会跌倒的“人”吗?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把责任,从国家和集体的肩膀上卸下来,放在“个人”的肩膀上: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3:

请你写一份关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建议书”,字数800左右。 作文题4:

阅读肖复兴的《杜鹃》,按要求作文。

要求: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作文题目:《杜鹃》的 美 作文题5:

1.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意)

2.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 ——雷蒙·阿隆(法)

3.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彼得·海尔(荷)

4.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雷蒙·阿隆(法) 5.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雨果(法) 阅读并思考上面的名言,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作文题6:

阅读上面的漫画,以“莫让商业掏空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800字以上。 写作导航:

作文题1要求写读后感。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 读后感的结构可用“引——议——联——结”四个字加以概括。“引”就是用叙述的方法转引材料(或观点,或有关内容),从而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或观点。具体到本文,你可以从台湾人看《红灯记》的平静,谈两岸关系的质变;可以从“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统治者往往只能以强权治国”的角度,谈“有信心才能实行民主”;可以谈“来一点小叙述”;可以谈“万千支流,小溪潺潺”。“议”就是紧扣话题或观点,表议论。“联”就是展开联想,联系实际。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以此来作比较、对照;二是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中一些有代表意义且与所供材料联系紧密的生动事例。“结”就是对全文的题旨有所归纳或总结,或强调中心,或提出希望,或表明态度等。

要写出一篇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真正优秀的读后感,请你牢记以下几点:第一、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第二、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它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龙应台的文风相当犀利,视角也很独特,很有一种女中豪杰的风范,她的《<红灯记>在台北》一文,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但在一篇读后感里,你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三、注意详略。当写到介绍你读的文章时,请记住,尽可能略写。不要浪费笔墨概括作者的主张,重要的是论述你对作者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分清什么是有趣的、误导性的、令人惊讶的和思想过激的,但是要非常简明。感受部分要尽可能详写,着重写出带给你的感受。自由引入个人经历,只要它们与阅读材料有关。你也许在国庆期间游了峨眉山,但是如果你无法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把那种经历联系起来,就不要写入文章中。如果能的话,尽管写进去!第四、创造性地写作。你有机会思考一些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你要写的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而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让你的思想不断延伸吧,相信你会轻松、愉快地写好这篇读后感!

作文题2:这是一个新材料作文题。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该作文所给材料,出自龙应台在《<红灯记>在台北》一文。文中说到龙应台的《野火集》,《野火集》以批判犀利的笔调刺痛了我们民族的自尊,揭露无数伤疤,可“野火”的精神就是要烧掉腐朽和丑陋,去除不义和不公,打破权威和教条,以此清出一片干净的地方来。材料共4段,讲了两层意思:1、2段为一层,是说《野火集》是在为“个人”呐喊,意在强调“个人”的重要,可从“为个人呐喊”、“呼唤民主”、“不要忽视活生生的人”等角度立意。3、4段是说《野火集》是在把责任,从国家和集体的肩膀上卸下来,放在“个人”的肩膀上,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杀猪的,或是学生,都有责任站出来说话。可从“个人肩负的责任”的角度立意作文。材料具有整体性和多样性,在进行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作文题3: 有的考生对“民间文化遗产”和“建议书”知之甚少,现简介如下:“民间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建议书是指个人、单位或集体向有关单位或上级机关和领导,就某项工作提出某种建议时使用的一种常用书信。有的建议书也称“意见书”。其特点是:第一,建议书是面对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建议时使用的一种书信。第二,建议书是必须被有关部门、领导批准认可后才能被实施的。所以建议书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它不是最终的定文形式,它可以被修改,被增删,甚至被弃之不用。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建议书”。称呼: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称呼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第三,提出自己希望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的话,不用命令的口气。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与一般书信相同。落款: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写好 这份建议书,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对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有深入了解,从而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地将自己建议的具体内容、采取的措施、方法、步骤一一列出;2、要把握好分寸,实事求是,不提过高要求,所提的建议经过努力必须是切实可行的;3、语言要精炼、准确,篇幅一般不宜太长,少分析和论证。

作文题4: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把题目补充完整不难,从《杜鹃》的思想内容、意境、结构、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选一个方面补出来就可以了,你想写什么,就补充什么。倒是对文学评论这种体裁,不少同学不了解。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它的任务,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总结艺术规律,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促进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高中生写文学评论,是微型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作品作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准确把握评论对象,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另外,选择的角度宜小不宜大,

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引出。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绝不相同。 不要忘了适当地引用原文。

作文题5:仍属于新材料作文。难在对名言内涵的理解。首先要读懂关于历史的这五句名言,进而恰当地进行归类,从而选准角度作文。

1、2、4、5条可归为一类,他们都在历史中强调“现在”“活着的人”“后来的人”的重要性,即历史的“当代性”。第1句 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866年-1952年)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他认为,“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这一命题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贯。第2、4句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雷蒙·阿隆(1905—1983)在《历史哲学》中的名言。在雷蒙·阿隆看来,人类历史是一种冒险历程,其目标不是死亡,而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现在的境遇出发来重构历史,在其中掺杂着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像物理学那样包含着普遍有效性真理的历史科学是不存在的。人类历史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联系。第5条看似与1、2、4条相异,实际上是可以归为一类的。“回声”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雨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意思是说,历史并不是原生态的,是经过“将来”(后人)加工的。“反映”是物质固有的特性,即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时,以自身的变化再现他物某些特点。雨果说历史“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意思是说,历史是“将来”(后人)“以自身的变化”的角度去再现的。

总之,历史反映的是我们当前的愿望,这种愿望却指向未来的行动。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历史已经过去,我们不可能穷尽对过去的回忆,不可能完全再现“过去的我”的环境。也就不可能还原历史的全部真相。更重要的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肯定,我们过去的行动是不是根据现在的环境来被感知和扭曲的。所以对历史的认识,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比较接近历史。人们可能不在乎历史是怎样的,反倒在乎历史是否符合他们的看法和需要。当他们能够解释历史时,历史都会按照时代的需要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切都迎合时代背景和价值观的需要。所以每一段历史被重新阐释的时候都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面对这种倏忽易逝的自我,我们只能理性地把一个人的过去重构为或许是什么样的。但这种重构既依赖于对未来的看法,也依赖于过去的事件。分析人对自己过去的认识,目的不在于揭示过去本身的内容,而在于它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意义。而人的未来永远是未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