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比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鸿门宴》人物比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cf91bf102de2bd9705884b

《鸿门宴》人物比较

汉语言文学专业 115班 赵早(11010529)

摘要:从人物的性格方面入手,展开多层的性格剖析,如通过其出身不同、其行事方法不同、其眼光不同、其识人的不同等方面,比较人物之间形象的相异之处,从而也揭示帝王之道所要具备的性格法宝,总结出《鸿门宴》中“宾主变化”过程的原因。 关键词:性格;用人

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狭路相逢”,楚汉相争风云起。史家之绝唱用他那精妙之笔将一场暗藏杀机与阴谋的鸿门盛会再现于人们眼前。各个人物性格迥异、形象各殊,他们便在这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纷纷登台表演。至此两大政治集团的天下之争紧张地拉开了帷幕,至此智慧与忠义的较量在明暗中进行着,至此逐渐形成了楚汉之争的一道分水岭。

故事的主角无疑是秦末枭雄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他们的矛盾是贯穿全文的明显主线,他们之间自然也就形成了相异的性格对比:

其一,关于性格。

显而易见,项羽虽然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也许正是这争霸的路途一直走得平坦顺心,造成项羽走入一个性格怪圈,他自以为天人之相,无人能敌,也就造就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我们看,当沛公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传信给项羽,道出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的消息,项羽立马被激怒,认为自己的尊严岂能被如此触犯,当下下令犒赏将士,来日大败沛公军;又如项羽留刘邦一行一同饮酒,他的座位安排是这样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中国古来有主客之分,待宾之道,而项羽却让自己与项伯处于上位,范增第二,刘邦次之,张良侍坐。如此布局恰恰是明摆着抬高身为主人的自己,贬低身为客人的刘邦,违反了宾为尊、主为次的礼矩原则,以扬自己势必称王的雄威;再如仅仅因为项伯的游说,项羽便慷慨地决定宴请刘邦,并在宴会上忽略了范增的几次暗示,自认为刘邦根本不足让自己引以为患。这种种表现,完全揭示出了项羽的自矜功伐。再来,众所周知,项羽不仅是铁血将领,也是柔情男儿,他的身上有种淳朴宽厚的品质,这原本是一个人的优点,然而在鸿门宴中却刚好成为项羽的一大弱点,那就是他身上的优柔

寡断,妇人之仁。原文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是理性之人,他很清楚这是除去对手的最佳时机,想要让项王也明白不能在此犹豫,然而项王那可以说是故意的忽略和沉默,使得他错失良机,正可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又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却没有经过项羽的同意,擅自出来与项庄同舞,实则替刘邦挡剑,这明摆着胳膊肘往外拐的倒戈行为,然而项羽明明看在眼里,却没有表现出原则性,过于软弱仁慈;再如项羽对樊哙,樊哙带剑闯入军营宴会,僭越礼仪规范,并用戟盾伤了卫士,然而项王称之“壮士”,并“赐之卮酒”、“赐之彘肩”,丝毫不怪樊哙的蛮横放肆,粗言无理,而是赐坐赐食,这的确是大胸襟,然而却对己方不利。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项羽却目光短浅,谋事不力,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放虎归山留后患,这不该动的恻隐之心成了他致命的死穴。

相反,我们看刘邦。刘邦的确是个阴险狡诈的小人,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在面临鸿门宴这一个杀机浮现的死亡赴约,他所表现的善谋与精明却助他逃过一劫。首先,与项羽不同,刘邦在谋业上是个虚心的人。在得知项羽要派兵攻打他时,他不介意自己与下属的阶级关系,不耻下问,向张良寻求良策对付项羽;又如刘邦逃出后,又向属下樊哙寻求建议;又或者,刘邦能够赴会,向项羽请罪,并自称为“臣”,可见他狡诈聪明的同时,也是个能屈能伸,懂得在恰当之时卑躬屈节的才智中人。,刘邦又不同于项羽,他是个决事果断之人。在酒宴上,项羽暴露了曹无伤的告密之举,刘邦看似无动于衷,然而他一回到自己的营地,便二话不说斩了曹无伤,断了背叛者的生路,可见他的狠辣与决断。作为一个想要称帝的人,这样的虑事谋断的能力、见机行事的性格,是必备的。最最让人惊诧的自然是刘邦的那一份精明。我们看刘邦献给项王和范增的礼物,一是白璧,一是玉斗,白璧象征高贵至尊的权力,这正合了项羽的那份虚荣心,可见刘邦的那份缜密心机,他清楚地了解对手的弱点,研究过对手的性格,知道对手的需求,所有出的计也正中下怀。同时,出逃时选择一条捷径并安然回营,必定也是事先仔细研究,考虑周全的。因此鸿门宴奠定了孰胜孰败的局面。

其二,关于用人之术与君臣之道。

项羽麾下有个能臣范增。他洞察力敏锐、老谋深算、目光长远、忠心耿耿。他在宴会上悄悄地举起玉佩暗示项羽尽快动手以除后患,可惜只欠人和。项羽对

这个能臣没有完全的信任,也没有采取他的正确建议,而是对范增的举动置若罔闻;同时,项伯被刘邦收买后游说项羽放弃攻打刘邦,项羽寡谋轻信,对项伯不辨亲疏。此二者乃项羽用人上的缺失。其实项羽不善用人的方面还体现在鸿门宴之外,韩信想要投奔他时,他的不屑一顾和鄙夷之心,错失一名能臣;陈平想要辅佐他时,他也是轻视甚至让其有存身立命之忧,又一次错失良臣。

反观刘邦,却是个选贤任能,善于纳谏之人。他的属下有张良和樊哙。对张良,当他告知项伯传来的消息时,刘邦对他的确有一份警戒之心,怀疑之虑,但问清楚他与项伯之间的关系后,对他自然是信任尊重的,几次请他出谋划策。对樊哙,刘邦也很好地用到这名关键人物,宴会上项庄舞剑,刘邦命悬一线,千钧一发,此时樊哙突然的硬闯营帐之举,很好地为刘邦解了围,打破场上刘邦处于弱势的局面,进而给刘邦出逃制造机会,想必这些都是刘邦事先就与樊哙商量过了的。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项伯,虽然他不属于刘军,但是刘邦也表现出了他拉拢人心的识人一面。他可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把项伯敬为兄长,与之约婚姻,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说服项伯,买通项伯,让他相信自己并无二心。

可见,一个成功的王者,必须要有能够识人用人的能力。就像刘邦曾说“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餽,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① 归根结底,还是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出身贵族,他身上的那份骄傲是不会把出身无赖或寒门的人放在眼中的;刘邦出身地痞流氓,只要有用的人,不管出身贫贱低下,他都一视同仁,尽拦才人,此乃“苟得其人,不患贫贱;得其才,不嫌名迹。”②

除了两名主人公,其他人物也有性格的对立比较。

范增,老谋深算、洞察敏锐。他清楚地知道,刘邦野心勃勃,将成为自己辅佐的项羽夺天下的最大挡路石,是不容小觑的强大对手,这鸿门之宴可说是天时地利,是除心头之患的最佳时机。但他也是个骄横浮躁之人。刘邦逃走后,范增怒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并且将刘邦送的玉斗击碎,可见其心性的不成熟不沉稳。

张良,忠心耿耿,处事不惊。他对刘邦是“今事有急,忘去不义”,并提出

正确的策略,可见他对刘邦的信义与忠诚。他话语不多,却很好地起到辅助的作用。他在项庄舞剑那一场中出去招樊哙可见他的多谋善断;他独自留谢,不畏项王,可见他的沉稳机智。

项庄,有勇无谋。剑术不佳,稍显笨拙。

樊哙呢?则是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他听到张良说今日之事甚急,便请求入军门与之同命,他的大胆与粗犷,他的英雄本色,慷慨陈词,能言善辩,不畏项王雄威,痛斥其不对之处,有勇有智,甚至把项羽都斥得无言以对,只能善待赐坐。

再看两个叛徒人物。

项伯,他原是个知恩图报,不忘朋友的义气之人,在项羽下令攻打刘邦之后立马奔走相告于张良。但他却是个禁不住刘邦巧言令色的人,三下两下就被轻松拉拢,做了内奸,替刘邦说好话,甚至出手以身翼弊沛公。直接导致项庄刺杀的失败。

曹无伤呢,因为刘邦处于弱势,就密报项王,欲以求封,实乃自私之举,丢了小命,死不足惜。

综上分析,各方面对比,鸿门宴于此发生了宾主变化,刘邦从弱势解脱,扭转乾坤;而项羽则错失良机,奠定失败的局面。

参考文献:①班固《汉书·高祖本纪》 ②王符《潜夫论·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