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各章必掌握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病理学各章必掌握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90df08f12d2af90242e670

8、毛玻璃样肝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镜下见肝细胞体积稍大,胞

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9、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胃癌中,癌组织在胃壁内局限或弥漫浸润,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

限,弥漫浸润时胃壁增厚、变硬、皱襞大多消失、弹性减退、胃腔缩小,形成如同皮革制成的囊袋,称为革囊胃。

10、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病毒性肝炎中,肝细胞发生嗜酸性坏死,属于凝固性坏

死,为单个肝细胞的死亡,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胞浆进一步浓缩,核固缩或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二、主要内容:

1、 胃炎分类:a、急性胃炎: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病变特征

b、慢性胃炎: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特征,有如下类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 最常见的类型,胃窦部最为常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A型、B型、C型),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腺体萎缩 慢性肥厚性胃炎

特殊类型:疣状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嗜酸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

2、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又称慢性消化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自

身消化所引起的慢性溃疡,最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类型:

A、胃溃疡:好发部位:胃小弯近幽门部

? 数目:多单发

? 大小:较小,直径多在2厘米以下 ? 形态:

? 圆或椭圆,贲门侧较深-潜掘状,幽门侧较浅-阶梯状 ? 边缘整齐

? 多较深,可达肌层 ? 底部平坦、干净

? 黏膜皱壁以溃疡为中心,呈放射状集中

? 镜下

? 炎性渗出层:纤维素+白细胞

? 坏死层:纤维素+坏死组织 深红、无结构 ? 肉芽组织层:新生的肉芽组织 ? 瘢痕层:

? 小,中A增殖性动脉内膜炎,血栓形成 ? 黏膜肌层与肌层粘连、愈着

? 溃疡底部的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常发生变性和断裂,有时神经

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

B、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相似,多发生在十二指肠起始部(球部)前壁或后壁,大小—溃疡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 结局及并发症:

愈合

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穿孔

幽门狭窄

癌变:胃溃疡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基本不发生

3、病毒性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均属变质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

性、坏死,伴有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一)肝细胞变性、坏死 a. 肝细胞变性

(1)细胞肿胀cell swelling

细胞水肿:为最常见的病变,光镜下见肝细胞内水分增多,肝细胞明显肿大,胞浆疏松呈网

状、半透明,称为胞浆疏松化(细胞水变性);病变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肿大更为显著,由多角形变为圆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形如气球,称为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

羽毛状变性feathery degeneration:淤胆性肝损伤时,淤积的胆汁可在肝细胞肿胀的基础上

形成弥漫的泡沫状

(2)肝脂肪变性steatosis:甘油三酯的积聚

小泡型脂肪变 (microvesicular steatosis ) 细胞质出现很多小脂滴,细胞核未被挤压 大泡型脂肪变( macrovesicular steatosis)细胞质内大脂滴,细胞核挤压至一侧 肝细胞内物质积聚例如:铁,铜蓄积

(3)嗜酸性变:通常仅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散布于肝小叶内。光镜下表现为肝细胞胞浆水

分脱失、浓缩,细胞体积变小,胞浆红染(嗜酸性增强),胞核染色较深。 b. 肝细胞坏死和凋亡 necrosis and apoptosis

(1)嗜酸性坏死:属于凝固性坏死,为单个肝细胞的死亡,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胞浆进一步

浓缩,核固缩或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2)溶解性坏死:由高度气球样变发展而来。细胞内水分进一步增加致细胞极度肿胀,进而崩

解、破裂,发生坏死。

按坏死的范围和程度坏死可有以下类型:

①点状或灶状坏死(spotty necrosis):是指小叶内散在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性肝炎;

②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是指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和崩解,常见于肝小叶周边的界板处,(界面性肝炎)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是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中央静脉与中央静脉之间或两个汇管区之间的肝细胞坏死带,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④亚大块坏死(submassive necrosis):整个小叶的肝细胞坏死;

⑤大块坏死(massive necrosis):是指多个小叶的肝细胞坏死,坏死范围广泛,常见于急性重型肝炎

(二)炎细胞浸润:在肝小叶内或汇管区处常有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三)间质反应性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1. Kupffer细胞增生 受炎症刺激,枯否细胞可发生反应性增生,并可脱入肝窦内成为游走

的吞噬细胞,参与炎细胞浸润。

2. 间叶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 间叶细胞存在于肝间质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肝炎时可分

化为组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增生常见于慢性肝炎,进而可导致肝硬化。 3. 肝细胞再生 坏死肝细胞周围出现肝细胞再生,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较深,

可双核。坏死范围小时,则可修复;若坏死范围较大,再生的肝细胞则呈团块状排列,称为结节状再生。

4. 小胆管增生 坏死较严重的慢性肝炎,在汇管区或大块坏死灶内,可有小胆管的增生。 总结: 肝炎的基本病变

? 变性

? 肝细胞水肿

? 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 脂肪变性 ? 嗜酸性变

? 坏死

? 溶解坏死

? 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大片坏死

? 嗜酸性坏死

? 渗出:炎细胞浸润

?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

? 部位:小叶内坏死区、汇管区

? 增生:间质反应性增生

?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 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 ? 贮脂细胞增生

? 肝细胞再生:体积↑,核大,深染,双核

? 完全性再生:索状正常

? 不完全再生:紊乱、结节状

? 小胆管增生:立方上皮→柱状上皮

4、消化系统肿瘤:

a.食管癌好发部位:中段>下段>上段

? 大体分型: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 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Barrett食管腺癌)、腺鳞癌、腺棘皮癌、小

细胞癌

b.胃癌:好发于小弯侧胃窦部

? 早期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未浸润至

肌层,不管淋巴结转移有无称为黏膜内癌或表浅扩散性癌 特殊类型

? 一点癌/点状癌:活检发现癌,但手术切除标本未发现癌 ? 微小癌;直径小于0.5cm ? 小胃癌:直径0.6-1.0cm

c.大肠癌:好发部位:直肠、乙状结肠

5、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区别: 外 形 大小 深 度 边 缘 底 部 周围黏膜 良性溃疡(溃疡病) 圆形或椭圆形 溃疡直径一般<2cm 较深 整齐、不隆起 较平坦 皱襞向溃疡集中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溃疡直径常>2cm 较浅 不整齐、隆起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 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6、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 ? 病理变化

? 大体

? 早中期——肝体积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

? 晚期——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下降(常低于1000g以下,甚至低至500

g~600g);质硬;表面及切面弥漫分布的小结节。结节大小一致,直径多在0.15~0.5公分之间,有纤维包绕、境界分明;肝包膜显著增厚。灰黄色或黄绿色

? 镜下

? 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pseudolobule)形成

? 假小叶(pseudolobule):原肝小叶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成大小

不 一,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

? ? ? ? ? ? 细胞团周围有纤维组织围绕

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体积大,核染色深,多双核 假小叶内中央V偏位,缺如,或多个

纤维间隔内有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及淤胆 有时可见汇管区包绕其内;

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和坏死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门脉性肝硬化的门脉压可由正常的8~12cmH2O升高至25.5cmH2O以上。

其发生机制为:①窦后性阻塞: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脉,使肝窦内血液流出受阻,致门静脉血不能流入肝窦;②窦性阻塞: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周围广泛纤维化,引起肝窦阻塞,防碍门静脉血的回流;③肝动脉与门静脉间在汇入肝窦前形成异常吻合支,使高压力的动脉血流入门静脉。

? 临床表现门脉压升高后,胃、肠、脾等器官淤血,早期由

于代偿作用可无明显症状,晚期则出现以下一些临床表现。

a.脾肿大

b.胃肠淤血水肿

c.腹水其机制是:①门静脉压升高,胃肠道淤血,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液体漏入腹腔;②

小叶下静脉受压及中央静脉与肝窦周围纤维化,使肝窦内压升高,液体漏出,部分经淋巴管吸收,部分经肝被膜漏入腹腔;③肝细胞受损,白蛋白的合成减少,以及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④腹水形成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反射性引起醛固酮分泌和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同时肝脏对这两种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因而血中水平升高而致钠水潴留,进一步促进腹水形成。

d.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压升高后,门-腔静脉吻合支开放,部分门静脉血经吻合支绕过肝脏直接回到右心,可起到降低门静脉压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主要的侧支循环及并发症有:

① 管下段静脉丛曲张:最常见,门静脉压升高后,门静脉血经胃冠状静脉、食管下段

静脉丛、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而回右心,致食管下段静脉明显曲张而隆起,在腹压升高或粗糙食物磨损时,极易发生破裂,引起致命性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死因之一; ② 肠静脉丛曲张:门静脉血经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 静脉、髂内静脉注入下腔静脉而回右心,患者有痔核形成,破裂时出现便血;

③ 周静脉曲张:门静脉血经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向上经胸腹壁静脉和腹壁上 静脉至上腔静脉,向下经腹壁下静脉和腹壁浅静脉至下腔静脉,曲张的脐周静脉及腹壁浅静脉形成“海蛇头”现象。 2.肝功能不全

a.蛋白质合成障碍: b.出血倾向:

c.激素代谢失调 d.黄疸

e.肝性脑病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

1. R—S细胞(Reed-Sternberg):一种体积大的双核或多核状瘤巨细胞,瘤细胞胞质丰富,核仁

大,嗜酸性,周围有空晕。

2.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是一种在反应性细胞的“适当背景”中存在诊断性

R-S细胞及其变型R-S细胞的恶性肿瘤。

3. 镜影细胞(mirror cell):典型的R—S细胞,细胞核为双核,核仁突出嗜酸性,对霍奇金淋

巴瘤诊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