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063da35eefdc8d376ee3243

被消费者食用后可造成割伤、流血,弄碎牙齿,甚至可能还需要手术处理等。

第三节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较多,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的污染,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的腐败与变质,不仅降低了食品的营养和卫生质量,而且还可能危害人体的健康。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定义

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成分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的过程。如鱼肉腐臭、油脂酸败、水果蔬菜腐烂和粮食霉变等。

二、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食品的腐败变质原因较多,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如动、植物食品组织内酶的作用,昆虫、寄生虫以及微生物的污染等。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

三、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 食品加工前的原料,总是带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在加工过程中及加工后的成品,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环境中的微生物,因而食品中存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然而微生物污染食品后,能否导致食品的腐败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和性质如何,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般说来,食品发生腐败变质,与食品本身的性质、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食品所处的环境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它们三者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食品的基质特性

食品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分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因而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很容易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的变质。但由于不同的食品中,上述各种成分的比例差异很大,而各种微生物分解各类营养物质的能力不同,这就导致了引起不同食品腐败的微生物类群也不同:如肉、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容易受到对蛋白质分解能力很强的变形杆菌、青霉等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腐败;米饭等含糖类较高的食品,易受到曲霉属、根霉属、乳酸菌、啤酒酵母等对碳水化合物分解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污染而变质;而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易受到黄曲霉和假单孢杆菌等分解脂肪能力很强的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酸败变质。

食品的氢离子浓度、食品中水分含量、食品的渗透压等都与食品的腐败变质有着一定的联系。 2.微生物

在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中,微生物起重要作用。如果某一食品经过彻底灭菌或过滤除菌,则食品长期贮藏也不会发生腐败。反之,若某一食品污染了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引起该食品腐败变质。故微生物的污染是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根源。

能引起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细菌、酵母和霉菌。

3.食品的环境条件

在某种意义上讲,引起食品变质,环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食品中污染的微生物能否生长,还要看环境条件,例如,天热饭菜容易变坏,潮湿粮食容易发霉。影响食品变质的环境因素和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一样,也是多方面的。例如温度、湿度和气体等。

⑴温度: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微生物分为三个生理类群,即嗜冷、嗜温、嗜热三大类微生物。每一类群微生物都有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但这三群微生物又都可以在20℃~30℃之间生长繁殖,当食品处于这种温度的环境中,各种微生物都可生长繁殖而引起食品的变质。 ①低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低温对微生物生长极为不利,但由于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5℃左右或更低的温度(甚至-20℃以下)下仍有少数微生物能生长繁殖,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我们称这类微生物为低温微生物。低温微生物是引起冷藏、冷冻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虽然能在低温条件下生长,但其新陈代谢活动极为缓慢,生长繁殖的速度也非常迟缓,因而它们引起冷藏食品变质的速度也较慢。 ②高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高温,特别在45℃以上,对微生物生长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在高温条件下,微生物体内的酶、蛋白质、脂质体很容易发生变性失活,细胞膜也易受到破坏,这样会加速细胞的死亡。温度愈高,死亡率也愈高。

然而,在高温条件下,仍然有少数微生物能够生长。通常把凡能在45℃以上温度条件下进行代谢活动的微生物,称为高温微生物或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之所以能在高温环境中生长,是因为它们具有与其它微生物所不同的特性,如它们的酶和蛋白质对热稳定性比中温菌强得多。 在高温条件下,嗜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加快,所产生的酶对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的分解速度也比其它微生物快,因而使食品发生变质的时间缩短。高温微生物造成的食品变质主要是酸败,分解糖类产酸而引起。 ⑵气体(O2、H2和CO2):微生物与O2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在有氧环境中,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生长、代谢速度快,食品变质速度也快;缺乏氧条件下,由厌氧性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速度较慢。

另外,H2和CO2等气体的存在,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实际中可通过控制它们的浓度来防止食品变质。

⑶湿度:空气中的湿度对于微生物生长和食品变质来讲,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未经包装的食品。例如把含水量少的脱水食品放在湿度大的地方,食品则易吸潮,表面水分迅速增加。长江流域梅雨季节,粮食、物品容易发霉,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太大(相对湿度70%以上)的缘故。

四、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

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实质上是食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被污染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作用或自身组织酶进行的某些生化过程。

1.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

肉、鱼、禽蛋和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主要是以蛋白质分解为其腐败变质特征。由微生物引起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常称为腐败。

蛋白质分解后所产生的胺类是碱性含氮化合物质,如胺、伯胺、仲胺及叔胺等具有挥发性和特异的臭味,故蛋白质腐败常产生难闻的臭味。

2.食品中脂肪的分解

虽然脂肪发生变质主要是由于化学作用所引起,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它与微生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脂肪发生变质的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的“哈喇”气味。人们一般把脂肪发生的变质称为酸败。

食品中油脂酸败的化学反应,主要是油脂自身氧化过程,其次是加水水解。油脂的自身氧化是一种自由基的氧化反应;而水解则是在微生物或动物组织中的解脂酶作用下,使食物中的中性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等。

食品中脂肪及食用油脂的酸败程度,受脂肪的饱和度、紫外线、氧、水分、天然抗氧化剂以及铜、铁、镍离子等触媒的影响。

3.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糖元以及双糖和单糖等。含这些成份较多的食品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和糖类及其制品。在微生物及动植物组织中的各种酶及其它因素作用下,这些食品组成成分被分解成单糖、醇、醛、酮、羧酸、二氧化碳和水等低级产物。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发生的变质,习惯上称为发酵或酵解。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为酸度升高、产气和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等。

五、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食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后,容易发生变质。那么如何鉴别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般是从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四个方面来进行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1.感官鉴定

感官鉴定是以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初期腐败变质的一种简单而灵敏的方法。食品初期腐败时会产生腐败臭味,发生颜色的变化(褪色、变色、着色、失去光泽等),出现组织变软、变粘等现象。这些都可以通过感官分辨出来,一般还是很灵敏的。

⑴色泽:食品无论在加工前或加工后,本身均呈现一定的色泽,如有微生物繁殖引起食品变质时,色泽就会发生改变。如食品腐败变质时常出现黄色、紫色、褐色、橙色、红色和黑色的片状斑点或全部变色。如肉及肉制品的色变就是由于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硫化氢血红蛋白所引起的。

⑵气味:食品本身有一定的气味,动、植物原料及其制品因微生物的繁殖而产生极轻微的变质时,人们的嗅觉就能敏感地觉查到有不正常的气味产生。如油脂酸败的感官指标为哈喇味;蛋白质腐败为腐臭味;碳水化合物腐败带有乙醇的味道;水果变坏产生的芳香味。评定食品质量不是以香、臭味来划分,而是应该按照正常气味与异常气味来评定。

⑶口味:微生物造成食品腐败变质时也常引起食品口味的变化。而口味改变中比较容易分辨的是酸味和苦味。一般碳水化合物含量多的低酸食品,变质初期产生酸是其主要的特征。但对于原来酸味就高的食品,如蕃茄制品来讲,微生物造成酸败时,酸味稍有增高,辨别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另外,某些假单孢菌污染消毒乳后可产生苦味;蛋白质被大肠杆菌、小球菌等微生物作用也会产生苦味。 ⑷组织状态:固体食品变质时,动、植物性组织因微生物酶的作用,可使组织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内容物外溢,这样食品的性状即出现变形、软化;鱼肉类食品则呈现肌肉松弛、弹性差,有时组织体表出现发粘等现象;微生物引起粉碎后加工制成的食品,如糕鱼、乳粉、果酱等变质后常引起粘稠、结块等表面变形、湿润或发粘现象。

液态食品变质后会出现浑浊、沉淀,表面出现浮膜、变稠等现象,鲜乳变质可出现凝块、乳清析出、变稠等现象,有时还会产气。

2.化学鉴定 微生物的代谢,可引起食品化学组成的变化,并产生多种腐败性产物,因此,直接测定这些腐败产物就可作为判断食品质量的依据。

一般氨基酸、蛋白质类等含氮高的食品,如鱼、虾、贝类及肉类,在需氧性败坏时,常以测定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多少作为评定的化学指标,例如一般在低温有氧条件下,鱼类挥发性盐基氮的量达到30mg/100g时,即认为是变质的标志。

对于含氮量少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在缺氧条件下腐败则经常测定有机酸的含量或pH值的变化作为指标。一般腐败开始时食品的pH略微降低,随后上升,因此多呈现V字形变动。但由于食品的种类、加工法不同以及污染的微生物种类不同,pH的变动有很大差别,所以一般不用pH作为初期腐败的指标。

3.物理指标 食品的物理指标,主要是根据蛋白质分解时低分子物质增多这一现象,来先后研究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折光率、冰点下降、粘度上升等指标。

4.微生物检验

对食品进行微生物菌数测定,可以反映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及是否发生变质,同时也是判定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状况以及食品卫生质量的一项重要依据。

六、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 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可供食用的期限,主要是从减弱或消除引起食品腐败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角度来考虑各种控制处理措施,如减少微生物污染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采取抑菌或灭菌措施,抑制酶活力,防止各种环境因素对食品的不利作用,以达到防止或延缓食品腐败变质的目的。目前常用的食品防腐方法有:

1.低温贮藏: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食品内化学反应的速度和酶的活力。

2.高温灭菌:食品经高温处理后,可杀死其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坏食品中酶类。但是对微生物发生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加热时间的长短。 3.脱水保藏:食品中的水分降低至一定限度以下,微生物不能繁殖,酶的活性也受到抑制,从而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4.盐腌保藏和糖渍保藏:微生物处于高渗状态的介质中,菌体原生质脱水收缩,与细胞膜脱离,原生质凝固,从而使微生物死亡。

5.提高酸度:针对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在PH值4.5以下很好发育的作用原理,可利用提高氢离子浓度来防腐。常用的方法有酸渍法、酸发酵,如泡菜和渍酸菜。

6.使用化学添加剂:常用的食品防腐添加剂有防腐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用于抑制或杀灭食品中引起腐败变质微生物,抗氧化剂可用于防止油脂酸败。

此外,还有真空保藏、电离辐射、微波等方法进行食品防腐。

第四节 食物中毒基本知识

食物中毒常年可见,夏秋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