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押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押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01c4e02f7ec4afe05a1df22

第三、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促使榜样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是模仿。

榜样包括三个方面:一、典范。二、示范。三、典型。

运用榜样法的关键是要选择好榜样,榜样的选择应该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可接受性原则。第二、真实性原则。第三、时代性原则。第四、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锻炼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因为道德自身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锻炼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行为训练。二、娱乐或休闲活动。三、社会实践。四、委托任务。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第二、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第三,要严格要求。第四、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奖惩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四章 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育

第一节 师德内涵

一、师德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师德往往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

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第二节 师德规范

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二、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一)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单选)

在师德规范中,有一些核心的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是师德的根本。教书育人是师德的载体。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支柱。

(二)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解析(简答) 1.爱岗敬业

“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要真正践行爱岗敬业,就应该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忠于职守,尽心尽力。第二,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上两点,还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第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第三,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2.教书育人

教师要能践行“教书育人”,应该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钻研业务,勇于创新。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3.为人师表

所谓师表,就是表率、榜样的意思。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

25

出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教师如何做到为人师表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中对如何为人师表有着明确详细的论述。以下另提几点建议: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

三、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简答题) (一)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二)过于抽象空泛;(三)存在着“不当”的现象;(四)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第三节 师德教育

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育的原因(简答) (一)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二)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三)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四)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一般来说,教师存在着以下四个不当的欲望,这些欲望导致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失范:第一,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第二,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第三,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第四,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二、师德教育的途径(简答) (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2.拜师;3.自我修养:(1)反省(2)慎独

第四部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课程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涵义及其变化 二、课程的类型(单选)

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等,显性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有计划性。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等,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

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单选题)

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4.课程理论。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简答题、材料题)

26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单选)

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三、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单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单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存在不同的类型: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的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教师或学生的经验、感受、困惑、意见等等。与显性课程资源不同,其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有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

第四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内涵

课程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单选)

一般来说,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有: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 三、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 (一)课程组织的要素(单选)

从中观角度来看,所有的课程组织的要素都包括“范围”、“连续性”、“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1.连续性;2.顺序性;3.整合性。(单选)

27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相对而言,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是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方式中争论最激烈的一种,也是“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最大分歧所在。 四、课程设计模式 (一)目标模式(单选)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二)过程模式(单选题)

“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在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著名的课程理论,论述了他关于教育的目的、知识的性质等观点。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即人文主义的知识观、“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合作探究式学习观和发展性评价观。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

第五节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许多改革计划只是昙花一现,中途夭折,关键原因在于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关注极少。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材料题)

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是被批判的实施取向。 (二)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取向

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灵活、多样,能充分运用自身的权力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一致,是新课程改革所支持的课程实施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这种课程实施的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这种课程实施取向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

第二章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