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花旗银行风险管理案例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危机中的花旗银行风险管理案例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faa2309227916888486d781

业的能力都不是无限的,也就注定经营管理边界不能无限扩张,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导致内控能力跟不上扩张的步伐,造成管理混乱和低效率运营,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花旗集团在快速扩张的1999、2003年,年均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囊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全能和全球金融控胶集团,资产规模从200。亿美元左右一跃到了2万亿美元的巨无霸,翻了10多倍。花旗银行资产规模虽然庞大,但其业务复杂程度却也是最高的,这加大了有效进行管理的难度。运营效率低下、市场反应速度慢等弊病不断显露,高级管理层驾驭的能力也日益相形见细,花旗内部也因为合并后的种种问题而矛盾重重。本次危机就把此前内部一直存在着的各业务板块的巨大隔阂,以及在内部整合和统筹管理方面的失误甚至失败等,暴露在了公众面前,最终花旗银行不得不做出了分拆决定。 四、金融创新应面向实体经济并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是推动金融深化、实现金融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转移自身风险、增强流动性和信用创造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花旗银行参与并积极推动的华尔街的金融创新业务,却日益脱离于实体经济,成为金融业自身相互逐利的游戏与平台,不再对实体经济起着推动作用的虚拟经济迅速膨胀。上世纪80年代初期,MBS在美国债券市场上只有微不足道的份额,到2007年底超过了6.5万亿美元,2000年CDO市场发行还几乎为零,2007年市场规模就超过了2万亿美元,CDS市值更是达到了

62万亿美元,比美国GDP的4倍还多,几乎相当于整个全球GDP水平。一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协会统计,2008年6月底,全球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总值高达530万亿美元,近全球GDP的10倍。

随着华尔街日益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创新形成迅速膨胀的虚拟经济,使得经济面临极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创新产品不断衍生,衍生品投资者与基础资产持有人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其具有的不透明性,使其内在价值和风险状况无法准确评估,其真实风险无法知晓。而其具有的高杠杆性,又使其对风险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其具有的渗透性,更是使其风险具有了更大的危害性与冲击力。

五、银行业应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

华尔街一贯奉行高盈利、高分红的经营理念,宣扬80%的收益是由20%的人创造的。因而金融机构高管们薪酬与业绩的正相关性,往往成几何级数上升。

‘华尔街的这一激励模式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是这种激励机制有明显短期性和不对称性。当公司获得高盈利时,公司管理层可以获得巨额奖金和红利,而当经营失败时又可以不承担损失,代理矛盾突出’。过分激进的激励模式毫无疑问地将经营风险偏好大大地提高,助长为追求短期回报而不断 地去冒险。

六、金融业的监管不能有盲目的放松和纵容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滞胀”的产生,不少学者将原因归结为战后实行的凯恩斯国家干预资本主义,于是新自由主义由此抬头并盛行,表现之一就是放松对金融领域的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华尔街金融机构为了金融创新的需要。

在宽松的金融监管下,对金融创新产品监管出现缺失。金融创新很多都是出于规避监管,而没有监管的金融创新,就通向了泛滥和过度投机及金融创新产品信息不透明和真实风险无法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其次金融监管对某些机构运作的缺失。美国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私人按揭保险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处于监管的盲区。第三是对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缺失。高风险抵押担保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流通的再证券化和信用违约互换等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基本不受监管。第四是对金融中介机构监管不到位,特别是对一些信用评级机构及审计机构等作假,助推风险越积越大。

花旗案例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在反思花旗危机时,不能忽视的是对美国政府长期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和浅析花旗银行混业经营下的风险控制宽松的金融监管为代表的新自由经济模式进行思考。在权衡经济发展和风险控制时,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与其相配合的宏观调控,也需要一个能够促进经济健康一向上的适度的金融监管。

其次,目前中国需要适度的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发展相对落后,金融创新在国内不是应该抑制而是应该鼓励的。虽然次贷危机暴露了

金融创新的巨大破坏力,可作为一把双刃剑,监管机构应该在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更多扶持、呵护和引导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当然我们要汲取次贷危机中监管缺失的惨痛经验,保持金融监管适度性。

第三,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的反思。投行依靠短期债务来进行长期投资,所以一旦经营亏损或者在融资链条上发生困难就会导致整个业务的崩溃。从这次危机来看,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在危机爆发后完全暴露在风险下,从而促发了整个金融行业的急速震荡。 次贷危机中,流动性风险管理缺失是花婆应对危机时的最大软肋。花旗银行借助于特殊目的渠道(SPV),例如结构性融资渠道(SIV)和管道(Condui七)为其融资从而过度的依赖市场流动性。当市场条件的恶化时,会迅速地对银行的融资流动性造成负面影响。在证券市场面临压力,流动性缺乏时,增加了资产整合的风险和持有风险。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对他们的流动性进行压力测试,需要假设整个市场受到干扰和疲弱时,而不是仅仅某一个具体的公司事件。

次贷危机后,花旗集团对经营模式进行了重新调整:建立起终端对终端的美国住宅抵押业务部门,这个部门包括传统业务、服务和资本市场证券化服务执行。提供统一与抵押、贷款相关的产品、政策和实践。目标是集中精力减少抵押风险、尤其是高风险部分;加强抵押相关业务的单一损益考察,对定价、风险管理和收益分析增强实践检验。花旗集团的目标是更加一致的面对客户、监管者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最大程度地把其优势的传统功能、服务功能和花旗的抵押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