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二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eda5066ddccda38366baf05

民带进南中的汉文化在豪强大姓统治者中部分地被长期保存下来,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爨宝子碑”则是这种融和的结晶。爨宝子是爨姓统治集团的成员,“爨宝子碑”是在他死后立的。 艺术特色 艺术价值

此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它与书刻于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庙碑》风格接近。其立碑之时距书圣王羲之死时仅30年,却与世传右军法帖书风之清雅俊逸大为迥异。它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气度高华,气魄雄强,奇姿尽现。究其渊源,因属隶变时期的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 由于其脱胎于汉隶笔法,故而波磔犹存,相较于《张黑女》《元怀墓志》等成熟的魏碑,它则更显得“原生态”。此碑字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马行空,神秘莫测,令人产生丰富联想。 艺术本真

康有为的尊碑思想源于碑学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本真和人性原朴,而这恰是自唐以来渐失灵性的帖学所缺乏的. 南朝禁碑,云南却有碑,这恰巧填补了南朝无碑的空白; 爨宝子碑的署款为太亨四年,而查历史年表,晋朝却没有太亨年号!云南地处边疆,书法石刻甚少,文化基础薄弱的地方冒出了文化尖子. 爨宝子碑谜一样的. 与内地相比,云南是\南蛮\之地,引弓抱鞍之民,受内地文化熏陶较少,所以爨宝子碑没有南朝书法讲究法度又潇洒妩媚的书卷气,更多的是任性为之的霸悍雄强的南蛮之气. 爨宝子碑的精髓

综上, 爨宝子碑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讲究什么笔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和南朝正统的名人书家严守法度,笔意结构,书卷气形成强烈对比.学爨宝子碑就是要从这些\不法\不名\不笔\不汉\中去体味一种别的什么东西,这种”别的什么”才是爨宝子碑的精髓.

云大校训 艺术传承

云南大学的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八个大字即用爨宝子碑字体仿写,美观大方,文化厚重,独树一帜。

云南大学校训

结字特点 1、因字异形

碑中的字以长方、正方为主。一般来说,上下结构的字成长方块,左右结构的字形成正方块,而这种四角饱满的块状即是构成其风格内敛深沉的重要原因。 2、字形欹侧,不取正局而以险取胜

P13“沧”字右面“仓”字势向右倾斜,右下方的“口”字也不作端正状,似玩杂技般惊险,但因字的两撇舒展地向左伸去,欲挽回险势,“仓”的点也有左向之意,而“氵”如称砣稳稳压住整个字势,复归于平正。P15的“崩”字,上方稳若磬石,下方倾斜有跃跃欲飞动之势,但因有一支点,整体安然。P1的“墓”字上方有泰山压顶之势(类似于《张迁碑》的“幕”字),下方的“土”似千斤顶力撑险局。P11的“馨”字取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强烈对比。上下结构而处理成左右结构,“声”与“香”二者拉回在高空活动的“殳”字,惊险! 3、字的意态同中有异,饶有情趣,别具匠心

此碑在方整统一的基础上不乏同字异构的变意处理。如P3 的“长”与P6的“长”之变化,P4的“道”与P14的“道”之变化等。同样偏旁的处理也有变化,如碑中的“沧”“潜”“海”等字,既讲究点画的呼应关系,又照顾了点的用笔轻重、大小、造型变化,颇耐玩味。

4、大小错落似夜空繁星

由于书体的静态限制,一般来说,隶书结体易大小通篇匀称,至唐楷更趋统一,发展到明清之“馆阁体”则字如算子,呆滞僵板,了无生气。自乾嘉后朴学大盛,有识之士振臂高呼提倡碑学,此风百年来长盛不衰,从而使简书墓志等“民间书风”为当代书法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碑即字之结构大小错落,极其大胆,常有出人意料之安排。如P1 的“军、爨、晋”三字写得大,其余皆小,互作反衬。而P13特大的“遵”字,在周围小字的映衬下,如众星拱月,使该字形成“字眼”,似重音调节着平静行进中的节奏,观之似可联想到清王铎在其行草书创作中大胆运用涨墨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P13长的“庶”字,扁的“同”字,各呈其态,正如古人论书云:“参差若老翁携幼孙行”,古意盎然,使静态书体呈现出节奏的变化。 5、隐约透露出的现代创作手法、信息

P14的“熙”、P17的“玄”、P18的“素”“穆”、P22的“刘”等,几乎纯次各种不同的几何形排列组合,显得奇诡冷峻,而不乏幽默之感,观之似可联想到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绘画的坚实厚重感,以及几何形体派画家荷兰的蒙德里安冷峻到登峰造极的抽象作品。如果说行草书更注重书法的时间性的话,那么楷隶书则更注重书法的空间性。此碑尤其强化了字的雕塑般的空间造型感。突出创造了视觉冲击力,其颇具前瞻性的大胆艺术手法令人不得不感叹古贤虽无刻意安排却又“发乎情、止于礼”之绝妙。从当代隶书名家张继先生在其隶书创作中大量使用“宝子横”及块面分割、点线几何形安排可觅其师法此碑的痕迹。 用笔特征 1、点

此碑字中点的形态颇多,但多写为三角形,显得凝重峻利。用钢笔临写时不必刻意摹写似毛笔效果,意到便可,然应注意其大小向背之变化。 2、横

此碑字中的横画,不似东汉八分书横的俯仰多变,而多硬拙平直,有隶书遗韵但不作典型之“蚕头燕尾”状。如P 7的“春”等有平行排叠横画类的字多以角出角落,而显得翩翩起舞,富有装饰美。临

写时应注意发力的峻爽,不作刻意的逆锋,在笔的行进过程中保持中锋效果。 3、竖

此碑字凡取悬针笔势的竖画末端常带缓弯,甚至有个别字如P8的“令”字的末点也做如此处理。P9的“王将”字中“ ”之垂露竖也写成慢弯,强劲稚拙,充分显示了边陲少数民族的刚毅、不易屈服的心理特征。但临写时不应过分追摹,那样会显得造作花哨。 4、撇捺

此碑字中撇捺画多取上翘状处理,尽现峥嵘风骨,有些字的捺已似成熟期楷书的笔势。如P17的“人”字。 5、转折

此碑字凡横折处皆成直角,而凡有“口”字的地方或扁方或长方、正方,因字结体需要灵活处理,这样显得其四角周密,而有密不透风的坚实空间造型感。该碑“口”字之四角垂直与唐朝欧柳楷写“口”字时的上宽下窄状迥异。 小爨之可贵且难得处,在于其朴厚严谨,含蓄古逸。整篇临写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仅学其表面的雄强粗犷而写得狂怪邪险,失去了纯正高古的气息与品格。而应以蕴藉之笔,意在隶楷之间。对于字中的精彩的重点的笔画应如狮子搏象全力以赴,不要有含糊刻板之病,力求做到精神焕然。

北京墨侠轩画廊 2012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