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e417b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2

例尺地理信息数据陆域、地下空间和水下地形的立体全覆盖,丰富和完善我市测绘地理信息系列数据库和系统平台,实施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具备为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可定制的服务能力。

测绘基准一体化。升级现有苏州市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SCORS),改造成为兼容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多星综合服务系统。建成大地、高程、重力三网融合新一代测绘基准,开展苏州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满足高精度、地心、动态、统一的测绘基准保障要求。2018年前统一全市测绘基准,所有测绘成果归算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对外提供服务。

数据覆盖立体化。综合运用“星空地”数据获取技术,初步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全覆盖的数据获取与更新能力,实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由陆地向水域、由地上向地下、由空间到空间属性一体的全方位和立体化覆盖,增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战略储备和保障能力。

数据生产智能化。完善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体系, 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优化生产技术流程,实现测绘生产全过程业务流程的网络化、智能化。充分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对基础测绘成果开展更新,建立基础测绘2年1次的更新机制,确保基础测绘成果的现势性。

成果服务社会化。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产品形式、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基本形成以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为核心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社会服务新模式,实现覆盖全社会、一站式的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服务。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和统计分析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时空云信息平台和“天地图·苏州”等在线地理信息平台服务,提高测绘成果应用的广度深度,提升社会化应用水平。

三、 主要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苏州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发挥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优势,依托高新技术,拓展传统测绘任务,发展新型基础测绘,更新和丰富地理信息资源,提升和深化服务水平,推进地理国情监测与服务、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等新任务。

(一)升级测绘基准,提升服务水平

创新测绘基准维护和服务模式,加强建设苏州市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改造、优化和完善测绘基准体系,开展苏州市域内省B、C级GNSS网点和一、二等水准网的周期性复测。配合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一、二等重力网建设,推进大地、高程、重力控制网的三网融合,为高精度实时三维空间定位提供坚实的基础。提升JSCORS服务水平,改造升级为兼容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多星综合服务系统,建立统一、协调、完整、开放的卫星导航定位基础设施体系,提供高精度的卫星定位应用服务,实现重点区域和特定场所室内外全覆盖无缝定位。按照推广使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的要求,“十三五”完成苏州市现有基础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转换。

(二)丰富数据资源,完善更新机制

充分发挥管理和组织职能,建设与省、市(县)互动互联的三级地理信息数据联动更新机制,形成定期更新、应急更新、按需更新有序协调的更新机制。研发高效可靠的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更新技术,重点发展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遥感数据的更新模式。探索实现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基于移动基站高清摄像的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模式。推进激光、雷达数据获取,丰富三维地理信息资源,扩大1:2000、1:1000、1:500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实现多比例尺的基础地理数据全覆盖。加强与规划、国土、房产等部门的专题信息共享,充实和拓展基础地理信息素内容和类型,丰富专题与语义信息,增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适用性,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数据质量和标准化水平。集成整合基础类和专题类地理信息资源,构建三维地理场景。开展长江沿岸、重要湖泊水下地形测量,推进地下管线、地下空间设施等测量与信息化工作。

(三)完善基础设施,推进能力建设

建设和配置与新型基础测绘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满足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分析、服务等需要。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卫星导航定位地面应用设施、无人机应急测绘系统等保障性、基础性装备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数据处理、传输和通信指挥等信息采集和传输设备。加强地面及水下地形测绘装备建设与测量机器人、影像全站仪、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等现代测绘装备应用。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建设,完善测绘专用(移动)网络、集群计算中心、云架构中心等专业基础设施。夯实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天地图?苏州”和智慧

苏州时空信息云平台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并提升“天地图·苏州”的软硬件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系,规范应急测绘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全市的应急测绘服务基地及配套设施,加强应急测绘装备能力、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可靠、高效、及时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四)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水平

完善基础测绘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的系列标准规范,优化生产技术流程,建立快速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基础测绘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测绘生产全过程的网络化、流程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开展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科技水平,重点研究多星多模北斗位置集成服务、水平地形测绘、倾斜摄影测量、激光雷达遥感、高分辨率卫星测绘、地理场景模型构建、遥感数据自动化解译和信息提取、DLG要素和地理国情要素一体化采集建库、增量更新技术、多尺度级联更新与自动综合、多元化地图产品生产、地理信息云服务技术、志愿者地理信息采集与分析挖掘技术、真三维时空数据库技术。

(五)监测地理国情,服务科学发展

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以普查带监测促转型,提升地理国情监测与服务能力,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和统计分析评价,提高成果应用的广度深度,实现苏州市地理国情监测的业务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以城镇化、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国土空间优化、多规合一等作为切入点,针对我市发展战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相关政策,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国情信息的基本需求,实施国情动态监测。

(六)强化公共服务,加强产业引领

面向信息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完善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针对政府、企业、行业、公众不同应用主体的需求,创新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丰富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系列比例尺地图产品,继续推进公众版地图的编制出版,发展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地理信息定制服务,不断提高面向政府与公益事业的地理信息数据的服务范围和数据种类,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对智慧苏州建设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丰富基础测绘公共服务产品,依托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时空云信息平台、“天地图?苏州”、地上三维场景、国情普查成果等地理信息数据,推广基础测绘成果应用。注意发挥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对地

理信息产业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个人在共享地理信息基础上的增值产品和服务开发,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七)完善管理机制,推进共建共享

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关于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管理、服务的相关法规,完成苏州市基础测绘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构建“小核心、大网络、抓共建、促共享”的基础测绘工作网络,加强市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处的基础测绘管理职能,发挥规划、国土、水利等其他测绘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测绘技术优势,合理组织和有效开展各项测绘工程,加强测绘成果管理,实现多部门共建、信息成果目录统一、全市共享服务,建立覆盖全行业、一站式的测绘成果和产品目录服务系统,形成全市标准统一、内容丰富、互联共享、快捷高效的基础测绘公共产品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应用的需求。加强地理信息共享机制体制的创新,克服目前地理信息数据流通和消费等共享环节存在的障碍,畅通共享渠道,拓宽共享领域,促进我市基础测绘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四、 重点工程

为保证上述规划目标、重点任务的顺利开展,拟在“十三五”期间,结合江苏省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围绕七大任务方向,统筹部署若干重点工程和项目。

(一)测绘基准升级改造工程

面向信息化测绘、新型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与科学发展需求,升级和改进苏州市测绘基准,建成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提高测绘基准服务水平。

改造升级苏州市测绘基准参考框架,全面改造和加密JSCORS苏州范围内的基准站,建成多星多模的GNSS导航定位服务网络。

通过新建站、复测、加密等工作,完善苏州市大地、高程、重力控制网,优化控制网结构,扩大控制范围。开展苏州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提高高程服务精度。实现大地、高程、重力三网融合,建成新一代测绘基准体系。

加强测量标志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结合测绘基准框架建设,维护省一、二等测量标志,更新测量标志点位信息数据库,全面实现国家永久性测量标志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