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e417b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2

诸多挑战。

科技进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电子、信息、自动化等科学技术将迅速发展,将带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快速进步。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重大专项的推进为测绘地理信息获取提供了新的平台,尤其系列测绘卫星、北斗卫星等国产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技术取得突破,我国将发展具有全球覆盖、海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等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以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正在加速形成。随着“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城市”、“物联网+”、“工业4.0”的发展,将提供更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更快速的信息传输能力、更高精度的信息获取能力、更直观的表达能力、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更便捷的信息服务能力,将进一步促进地理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服务等技术的创新发展,星空地协同观测、地理空间大数据、信息化测绘将具备坚实的技术支撑。“互联网+”与“物联网+”不仅为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共享、应用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手段,而且将地理信息产业推向移动化、智能化、便捷化和实时化,进一步推动地理信息产业与智慧城市的结合。

区域发展的机遇。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I型大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及涉及苏州市资源、环境、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多项内容,并提出要率先建成智慧城市群,协同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芜湖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测绘地理信息的支持。《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科学合理划定城市边界,注重区域内部统筹协调,促进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错位发展;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要加强生态空间保护,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特大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守住耕地保护、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这些区域重大需求为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和服务提供了重要机遇。

产业创新的机遇。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型服务业态,目前已成为信息消费业、

互联网+背景下新兴产业热点之一。《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高起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软件和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领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增量提质。抓住“互联网+”发展大机遇,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体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苏州市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也是十三五期间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极具潜力的突破口之一。从基础测绘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来看,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测绘地理信息从地理要素分类信息到地理实体身份信息、从静态地图表达到动态地理场景表达,从空间定位数据到综合地理信息、从重生产向重服务的转变,为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社会服务的机遇。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精细化、个性化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是基础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重要机遇。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多规合一、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与预警等政府决策与服务,都需要测绘地理信息、地理国情监测的支持。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产业格局与空间优化、位置服务支持方面需要地理信息、导航定位技术支持。公众在健身、健康、出行、旅游等方面都需要精准的位置服务,社会大众在公共服务查询、交通导航、观光旅游、就医导购、土地房产、科普教育等日常生活中也对基础测绘工作提出了多样化需求。社会和公众服务需求的不断深化、拓展和细化,是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重要机遇。民生幸福工程,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健康养老服务,公共交通、美丽城乡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惠民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均需要二维、三维等多种基础地理数据的支撑。

从国防建设和防灾减灾需求来看,基础测绘是实现国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应急保障和防灾减灾的基本前提。国土安全、预警探测、指挥控制、精确打击、灾害预警发布、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救援、灾害治理、调查评估等工作均需要基础测绘成果为各类信息资源整合、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提供空间载体,也对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准确性、完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面临的挑战

虽然“十三五”期间苏州市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从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的现状来看,相比潜在的需求,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和重要的挑战:

数据获取与更新的挑战。物联网+的发展向室内外无缝定位和导航技术、高分辨率遥感获取、激光雷达技术、倾斜摄影测量、高精度工业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需求。按需更新、联动更新、动态更新、面向对象的更新将成为重要的更新方式。在数据处理技术方面,提出了快速、协同、智能化的地理数据处理要求。数据管理将从按图幅的管理方式向按行政区域、按地理单元的数据存储与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时空、三维、动态数据以及众源地理数据的有效管理。

成果形式与共享的挑战。目前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仍然以测绘系统常用的4D产品形式提供使用,但相对日益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形式面临挑战。测绘地理信数据的社会化应用、实现安全和最大利益共享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挑战之一。面向信息化智能化测绘体系建设和共享应用需求,研究制定覆盖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分发、应用和服务全链条的标准体系。

应用与服务模式的挑战。面向智慧城市、重要工程建设和公众日常生活及时提供全方位、多内容、个性化的地理信息服务,是基础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向。

“十三五”期间,信息化智能化测绘体系发展速度更快,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的应用要求更高。在我市测绘地理信息创新能力不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基础测绘事业发展要适应新常态,转型发展,实现和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与智能化测绘体系,大幅提高基础测绘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将是“十三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三、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和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对基础测绘工作的全面部署和江苏省、苏州市“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宗旨和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为导向,面向苏州市“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衔接苏州市相关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测绘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协调省市基础测绘规划,强化测绘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丰富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社会化应用,实现由生产型测绘向服务型测绘转变,引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苏州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加强管理。进一步理顺苏州市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测绘规划协调和管理,形成部门协作、省市区联动的协同机制,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的集约化测绘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创新驱动、科技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坚持“科技兴测”和“人才强测”,加快高新技术攻关,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构建信息化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体系。

需求牵引、强化服务。把落实国家和地方任务要求、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发展作为基础测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为牵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增值开发和行业应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夯实基础、保障安全。加强测绘地理信息高精尖装备和资源建设,提升基础地理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安全和服务能力。正确处理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与安全保障、开发利用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在保障基础地理信息安全的同时,促进其有效开发利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实现我市测绘基准现代化,建立起高效协调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陆海统一的测绘基准体系,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全面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本实现我市基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