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分享策略的实践研究 原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分享策略的实践研究 原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d6920602020740be1e9bf9

个人一组,一起玩”等,在很多活动中幼儿都会因各种原因而争吵,产生矛盾,这是教师就要先分析原因,在引导孩子能进行自主商量,这样才能使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2.榜样示范,言语指导

作为教师要善于进行随机教育,要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做好示范榜样工作。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例如:每天早上幼儿都要喝牛奶吃饼干,在分发饼干时多了一块,这该怎么分呢?教师可以说:“今天这快饼干分给你,下次如果多的话就轮流分”这样幼儿通过一种公平的协商来达成分享目的,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主体,逐渐有了快乐的分享体验。

当看到有小幼儿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可以把你的玩具分给我一些吗,等玩好了我就还给你?”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的榜样示范也很重要。当幼儿在通过观察后学习模仿老师的分享行为时,教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自主的学习分享。

当然,在分享中交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师幼之间需通过语言指令来完成分享,如当幼儿在玩玩具时因为自控能力的差距,会发生争吵。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语言介入:“这个玩具我们一起玩可以吗,我也喜欢玩。”“我们轮流玩玩具好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

(二)家园共育

幼儿的生活基本保持两点一线“幼儿园”——“家庭”,因此,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也相当重要。虽然现在的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

行为,比如:让孩子将自己的食物分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会利用家长园地、口头交流、家长会等形式将分享行为的理论及教育策略等做宣传,使家长有明确的意识,共同配合做好教育。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引导幼儿爱身边的人,教育幼儿爱身边最亲密的人、爱教师、爱家人、爱小朋友(关心别人、爱别人是幼儿分享的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开展活动认识理解分享,初步学会一些分享的方式方法。

第三阶段:(2012年2月—2011年4月)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在实际活动中,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变被动分享为主动,使其真正做到能与人分享。

第四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对在研究过程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撰写研究报告与相关反思性材料。

七、问题解决的预期效果

1、提高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与教师、同班间的交流分享的协调能力。 2、以新《纲要》理论为支撑,不断探索对交流分享的认识和理解,归纳出不同情景下提高幼儿交流分享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和支持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