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分享策略的实践研究 原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分享策略的实践研究 原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d6920602020740be1e9bf9

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分享策略的实践研究

许佩珠

一、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

新《纲要》明确提出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从社会关系维度出发的有:幼儿与自身的关系,幼儿与他人的关系,幼儿与集体的关系,幼儿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对小班年龄的幼儿来说亦有许多益处,他们能通过活动让自己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各项技能,帮助自己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获取各种知识。但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与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验,互帮互助等意识也很薄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独占”、“独享”行为已经非常严重。在幼儿从众人保护的家庭生活走向独自面对的集体生活,都需要建立个人的良好人际关系。而幼儿之间往往会出现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抢玩具、攻击性行为较多,不知该如何与同伴协商;最终都会以哭闹,请老师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了能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每一次的交流分享都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才能使幼儿主动分享并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呢?我将选择多种内容和手段教会幼儿分享并不断强化分享动机,培养分享意识,从而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分享。

二、我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是家中的“小宝贝”,做什么事情都有人“伺候”,喜欢什么就给买什么,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不会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是一味的发脾气,哭闹,以此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而家长也会将孩子当成家庭的中心,盲目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时常的迁就和忍让等生活态度都会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2、幼儿自身的心态

在家长一味的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孩子本身的想法也会出产生偏差。他们会认为只要是我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因而所有的事情也会成为理所当然。也有可能是长期的将物品据为己有,无形当中制约了自己,性格中形成了小气的一面。在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往往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他们对是非标准的评判是以满足自己来衡量的,这样就容易导致与同伴发生冲突。

3、物质分享的客观因素

玩具对幼儿总是存在相当的吸引力,当别的幼儿拥有自己没有或者现下自己想玩的玩具时,也许就会出现等价交换的现在,以换着玩玩的形式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象是分享,但却是以自我为主体的一种变相分享。而若是他人的玩具对自己够不成吸引力时,幼儿就会拒绝交换分享。这其中的愿意与不愿意就是玩具本身造成的。

4、教师指导的欠缺

如何教育独生子女,不使其习惯于“独占”、“独享”,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但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却还在行程当中。有很多孩子在玩同样的玩具时会发生争执,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大家都想玩,也知道别人也喜欢玩,知识怎样来选择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呢。教师虽然重视了分享交流的重要性,但是依旧欠缺了对幼儿的指导。

三、本问题解决的方法综述

上海师范大学李丹等人研究食物和玩具的分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高级形式——利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和实验情景下儿童的分享行为都是不高的,但随年龄的增长,其分享的慷慨程度逐步提高。张莉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1期)发表的《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中采用自行设计的情境,进行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作用的比较研究。实验表明:移情训练在小班、中班的效果优于在大班的效果,榜样训练在各年龄班的效果差异不明显。

在幼儿没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的地方是没有“风雨”的,他们都是长辈们集中关爱与被保护的的重要对象,因而根本接触不了分享等方面的意识。但是开始幼儿园生活后,周围的环境就是与同龄人相处交流。而我们也把培养孩子的正确交往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享合作,作为幼儿学习的重点。反复的指导和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让其逐步内化成为良好的品质。当然单方面的努力是

不够的,这还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双方共同合作,引导幼儿做一些分享的游戏。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

四、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分享”是指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受到家庭环境、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物质因素、教育观念的缺损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形成良好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培养的实践研究”旨在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分阶段、多形式的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来健全幼儿的人格,促进幼儿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五、我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分享行为

分享是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别人,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有目的进行的交流。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时,需要技巧。

在鼓励幼儿分享他人喜欢的东西时可以引导幼儿转换角度思考,他喜欢你的玩具,可是现在他没有这样东西,他会很难过的。你可以借他玩一会儿,教他这个玩具可以怎么玩,有哪些不同的玩法,他会很高兴的,而且玩好了就会归还给你。教师在引导时不能过于绝对的说:你给他玩吧,这样就是好孩子,不给别人玩就是坏孩子,大家不会喜欢你的。所有事情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操之过急。

树立正确的分享榜样。有时候幼儿会出其不意的表现出自己的大方,但却不是真正的分享;也许有时候不经意的行为举止却是正确分享行为的初期形成。所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分享。

例如:

良好行为 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并告诉不当行为 把自己的玩具随便借给别人,玩好同伴不能弄坏;借别人玩具也能保护并不收回,还说“送给你了,我家很多。及时归还。 带到班里糖果等食品尽量保持人手一份 我不要了。” 只将东西带给自己要好的同伴,对另外的孩子说:“你不是我的好朋友。” 1.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我们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孩子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一起分享,教师则在一旁加以引导。(例:你的玩具汽车和他的不一样,你们可以交换玩玩,看看玩起来的感觉是不是一样呢)使儿充分感受到“有好的东西要和大家分享,我给别人玩玩具,别人也就会和我交换着玩”等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分享兴趣,让幼儿体验到正确的分享,感受其中的愉悦心情。教师也可对幼儿间的分享交流活动进行拍摄,并以主题墙等形式进行展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有意识地讲述画面的分享内向内容 幼儿对游戏都是非常喜欢的,因为在游戏中他们是自由的。对老师适时的启发、引导是乐于接受的,当活动时材料不够了该怎么办呢?晨间活动时幼儿都在玩“小车子”可是随着幼儿的陆续进园,活动器械却不够了,面对这一问题,老师说该怎么办呢,而幼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玩我玩,我先来的”这是幼儿长期以自我为中心而形成的,这时老师就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每个小朋友都能玩到呢?”幼:“排排队”“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