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鬘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宝鬘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a30bf3d0912a21614792952

免这些过失。出家要遵守的学处有五十七种。接着讲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功德差别,以及每一地的性质和殊胜。最后是无论在家,出家都要遵守的学处,以偈颂方式解释。总结时,善知识的简易定义大致分四:(一)本身要知足。(二)具悲心。(三)具去除烦恼的智慧。(四)守清净戒律。有这四条件就具足「宝鬘论」的上师定义。 1.初学出家人,首当敬学处,于木叉毗尼,多闻勤抉义。 2.后当知微垢,当断诸恶根,学处五十七,精进善通达。 3.忿心所激扰,随行即执恨,覆谓隐藏罪,恼谓贪执罪。 4.诈他名欺诳,谄为心歪曲,嫉于他德忧,吝心怖畏舍。 5.无羞及无惭,于自他无耻,慢者不敬他,造罪因瞋起。 6.自负及高举,放逸不修善。慢类有七种,我今当略说。 7.若人自恃骄,从下下等等,从下及等胜,此为自我慢。 8.于诸胜己者,傲故起等想,此为过慢者,执自为高胜。 9.于诸更胜者,极高起高想,此惑名高慢,如痈上起泡。 10于五种取蕴,自性空无人,由痴故计我,说此名我慢。 11无果说得果,此惑增上慢;赞叹行恶业,此惑名邪慢。 12我今无复用,或作卑下想,此名卑下慢,七慢简要说。 13为求利养诈,故意摄六根,谄曲为利养,前说花巧语。 14为欲得彼物,于彼作赞说,为得故豪取,直接作谤吓。 15已得欲再得,对彼作赞言,诃责彼彼过,能令彼顺服。 16懈怠不寻思,烦恼病作意;遍贪粗自具,谓怠性贪着。 17贪瞋痴污想,异想及分别;任心不作意,说明心无见。 18于诸随顺行,怠致不恭敬;师教非佛理,说为恶士夫。 19耽诸贪爱执,缘由微欲生;遍欲贪求生,此为上品缠。 20己物生贪执,是谓具贪者;爱着于他物,是名非理贪。 21于非境女人,求得非法欲;自无德显德,说名为诈现。 22不知足恒求,说此名大欲;愿他知我德,说名识知欲。 23难忍作损害,苦亦难为忍,于尊师不敬,是彼谓非理。 24不敬如法教,谓不乐受教;于亲人爱着,说名亲贪着。 25贪境赞彼德,说名执乡土;不虑死怖畏,说名不死觉。 26此思缘他识,缘自愿他人,知自功德相,而作无上好。 27若贪他财物,则思唯于他,由贪或损触,谓益无益心。 28由欲染污心,是名非善坚,身沉说名极,迟缓名懈怠。 29变化由惑制,身口不坚牢;身乱不节食,说明为食醉。 30心思低下沉,是谓心怯怖;贪爱于五尘,说名为欲欲。

29

31于他损害意,从九因缘生,三时疑财横,说名为瞋恚。 32由身心粗重,事无能名闇,心晦说名睡,身心掉名动。 33由恶事生悔,后际忧恼生,于三宝真谛,犹豫说名疑。 34菩萨皆断此,具律更应断,若能免此恶,功德容易生。 35菩萨诸功德,今当略宣说:谓施戒忍进,静虑慧悲等。 36施为舍自利,尸罗则利他,忍辱离瞋恚,精进长白法。 37静虑专无染,慧抉择实义,悲于诸众生,一味大悲慧。 38施富戒安乐,忍悦进有威,禅静慧解脱,悲修一切利。 39以上七能摄,一切波罗蜜,得不思议智,世间依怙尊。 40如声闻乘中,说声闻八地,如是大乘中,说菩萨十地。 41初地名欢喜,于中喜希有,断尽三种结,及生如来家。 42因此地果报,究竟胜施度,于百佛世界,不动得自在。 43第二名无垢,身口意等业,十种皆清净,自然得安住。 44因此地果报,究竟胜戒度,吉祥七宝主,四洲转轮王。 45三地名发光,发静智光故,起静虑神通,永尽贪瞋故。 46由此地异熟,常作天中王,增上行忍进,能遣诸欲贪。 47第四名焰慧,发正智慧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习故。 48彼招异熟果,作夜摩天王,善能破一切,萨伽耶见等。 49第五名难胜,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妙深义故。 50此所感异熟,作兜率天王,能破诸外道,烦恼恶见处。 51第六名现前,现证佛法故,由修止观道,得灭定增广。 52此地异熟果,作化乐天王,声闻无能夺,能灭诸我慢。 53第七名远行,远行数相续,于中念念得,持住灭尽定。 54因此地果报,天王统治主,现证圣谛故,能为第一师, 证方便胜智,六度生无间,于三乘世俗,为最第一师。 55八地童子地,无别故不动,无分别难思,非身口意境。 56因此地果报,梵主小千主,二乘等不及,胜义择难夺。 57九地善慧地,梵天中千主,此中智最胜,由得自证慧。 58因此地果报,力度常现前,众生所思问,罗汉不能及。 59十地法云地,能雨正法雨,佛光水灌身,受佛灌顶位。 60因此地果报,为净居梵王,大自在天王,智慧境难思。 61如此菩萨地,十种我已说,佛地与彼异,具胜德难量。 62此地但略说,十力等相应,随此一一力,如众生难量。 63如此等可言,诸佛无量德,如十方虚空,及地水火风。

30

64诸佛无量德,于余人难信,若不见此因,难量如此果。 65尊前或他前,现前佛支提,日夜各三遍,愿颂二十偈。 66诸佛法及僧,一切诸菩萨,我顶礼皈依,余可尊亦敬。 67我离一切恶,摄持一切善,众生诸善行,随喜及顺行。 68头面礼诸佛,合掌劝请住,愿为转法轮,穷生死后际。 69从此行我德,已作及未作,因此愿众生,皆发菩提心。 70众生无垢根,尽离无暇处,具净命相应,愿彼自在事。 71愿彼一切众,手具珍宝藏,物用悉无量,有海愿永尽。 72愿一切女人,皆成胜丈夫,恒于一切时,明足得圆满。 73胜形貌威德,好色他爱见,无病力办具,长寿愿彼然。 74解脱诸苦畏,一向归三宝,于方便善巧,佛法为大财。 75慈悲喜净舍,恒居四梵住,施戒忍精进,定智所庄严。 76圆满福慧行,相好光明照,愿彼难思量,愿得无碍行。 77彼德我具足,他亦德庄严,解脱一切过,愿我爱众生。 78圆满一切善,及众生所乐,能除他众苦,愿我恒如此。 79若他有怖畏,一切时及处,由唯忆我名,得脱一切苦。 80若有敬信我,若见及忆持,乃至闻我名,愿彼定菩提。 81愿我得五通,恒随一切生,愿我恒能生,离扰得菩提。 82世间遍众生,若有欲作恶,愿彼无法损,愿恒俱断恶。 83如地水火风,野药及林树,如他欲受用,愿依自善用。 84愿我他所爱,如念自寿命,彼恶尽我报,我善愿彼熟。 85乃至少分众,未曾解脱时,纵证最无上,亦愿为他住。 86如此言修行,福德若有体,恒沙世界器,其福亦难量。 87佛世尊自说,正理亦显成,众生界无量,利益愿亦尔。 88我向国王汝,略宣说此法,愿汝爱此法,似爱汝自身。 89若人爱此法,是实爱自身,爱自当为利,此利由法成。 90故事法如身,事行如事法,如行事慧然,事慧依智者。 91净悲有智慧,伏他说利言,由自恶疑他,此人损自事。 92是诸善知识,汝应知略相:知足慈悲戒,智慧能灭恶。 93凡此示教汝,汝知敬顺行,此圆满法规,若习得胜位。 94众生谛软语,安祥严可畏,有理不轻毁,自在应善说。 95随眠善调伏,戒慎心寂静,离掉无亲疏,无动与坚行。 96愿圆如满月,威德如秋阳,甚深如大海,坚住如山王。 97众过皆永离,众德所庄严,为众作近护,愿成一切智。

31

98非但为国王,说此诸善法,亦复为余人,由欲利一切。 99劝诫王此论,日日应谛思,为令自及他,得无上菩提。 100胜戒敬尊表,忍辱无嫉妒,不吝财知足,救济堕难事。 于彼善恶人,摄持及制伏,弘护佛正法,勤求菩提行。

「宝鬘论」已经讲完,最主要第一品大致介绍过,其余虽然跳了一大段,但是平常日常生活所需要思惟的主要观念已讲过,你们要时常串习,训练思惟的能力,如此对你们才有帮助。谢谢你们来听经,我很高兴。 附录:佛法问答

(由于发问者踊跃,所以会选择好的问题,用一个答案回复许多的问题。) 问1:透过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式了解唯明唯知的意识, 和以空正见了解意识,有何不同?

答:前面所讲的唯明唯知的体性,并非指胜义谛的意识,是以世俗来解释意识,如果能

透彻了解世俗方式的解释心识,就会了解心识的本质是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由此要了解空性比较容易。因为己经了解识法的本质,再去了解特征就比较容易。虽然心识空性和瓶子的空性,以究竟性质而言是一致,所现的相皆是遮相,但空性所依(心识、瓶子)不同。如经典上说:「烦恼从心识的空性中断除。」这种空性指意识的空性。佛的法身有去除暂时污秽的自性法身,和去除原有污秽的自性法身。后者指佛意识上的空性。

经典上说「心并非心,因为心是光明体性。」因为这句话建立了四部宗义。光

明体性所指的光明,以经典所说是显密共同讲的光明。但密教有它不共的说法,也是最细微的光明,俱生原有的光明体性。前面有说行善和造恶皆由身口意三业造作,以身而言有的是以折磨自己身体,让身体受苦行为行善;把重点放在多持咒、多念佛是以口业修善;以意门行善是思惟无常,或无我空性道理。四百论云:「行善主要以意门为主。」所以最主要的学佛方式是意门,有心修行者要时常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以及内心的意乐。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法好比良药,所治疗的是烦恼痛苦。当内心有痛若必须用法药对治,因为大部分的身业口业都是由意业产生,身口二业的好坏主要由心造成,所以正对内心的痛苦需用法的良药,才能断除身口意三业的过失。

西藏一些噶当巴的上师曾经说:「不是在一切都很顺利时,才像修行者;遇到

困难时所有贪瞋痴都现起,就不是修行者。」遇到困境可以应付自如,当内心烦恼的旋风吹起时,同时能以法药调伏它,才称为修行者。有个西藏修行者的故事,也许你们听过,本恭甲上师还未出家之前,是个贪欲很强的小偷,出家后慢慢调伏内心,到深山闭关。有一天,他的施主要来拜访他,他赶快在佛桌前布置一些供品。但在布置时,他突然有个念头「为什么我要布置供品?」,他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