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月考六)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山西省应县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月考六)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8ddd93a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f

那陌生感就是这种原因而产生的。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界限分明的来往,正如文中的“两块四”,精确而少了人情味。③杀猪、猪生仔等乡村常事原本是邻里邻舍互相帮忙的,现在是都变成了“各家事”,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现实。

第二种看法:赞成生产方式的改变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①“陌生感”是先进生产方式带来的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他给人们带来了轻松的生活。这样顺义才能站在田野中去感悟人生,这恰是进步的表现。②人际关系方面,看似人与们的直接疏远,但是人与人的交往更加简单了,虽说小伙子一定要“两块四”,但他也不多要那“三块”。劳动方式变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有偿的互助,小伙子可以得报酬,顺义可以得轻松。人际关系简单了。③劳动工具先进化,合作关系有偿化,使家庭能的独立自主性更强了,各管自家事,恰是进步的表现。 解析:

12. 本文前面是对科技造成的热闹场景消失和人关系的疏远的描写,但是全文的主题却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科技进步了,人不受累了,可这人的关系也疏远了”,因为后文作者恰恰因为科技才能站在田野里遐想联翩,才能这样轻松愉快感受丰收成果。

13. 内容的变换,心情的变换,因踩米秸而变得自然,如果注意到这个特点,作用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14. 人物形象是从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本文开头几段属于心理描写,有劳动的一整套程式,有吃果子和虫子的描写,有找人说话的心理。正是从这些心理活动中,可以揣摩他的人物性格。

15. 本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是顺义回忆思考过去劳动场面,二是顺义与小伙子的议价,三是回家让猪生仔,从这三个情节入手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 六、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6. (3分)D解析:A表意不明。“连前来接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不认识了”,到底“谁不认识谁”,有歧义。B项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C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

17. (3分)D解析: A“产生”的宾语成分残缺;B“不但”语序不当,放“我们”后;C中途易辙,“开创”的主语是唐太宗。

18. (3分)C(南辕北辙:指行为与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指方向与目的相反,含贬义。大相径庭:指看法、意见等相差很远。三个词语均有相差很远的意思,①中的“秀肌肉”是一种行为,故“南辕北辙”最合适;②中明确说路线,只能填“背道而驰”,为贬义;③只能填“大相径庭”)

19. (4分)节俭是一种美德,像摇曳的花朵,用无声的语言阐释民族复兴的幸福;务实是一种踏实的作风,似沉静的高山,用实际行动解读中国梦的内涵。

解析: 题干中所给的五个词语,其中“务实”“行动”和“中国梦”三者之间既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又具有一定的引申性,可依据三者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而“节俭”是与“浪费”相对的行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节俭”与“幸福”有机联系起来,并和“中国梦”的有关内容构成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修辞(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及字数要求(不少于60字)。

20. 图文转换(4分)①从所选篇目来看,大多出自唐、宋名家名篇,重复的几率较小;②从体裁来看,对于诗词和散文的考查较均衡;③从题料来源来看,考查重点由初中教材转向高中教材。(每点2分)

[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材料是表格,首先审题,明确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命题特点”“答出三个特点”“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少于50字”。然后借助题干明

确图表反映的对象,“2010~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名句考查”,接着就要抓住表格中的数据,明确特点。表格中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题料来源,二是体裁,三是作者,四是篇名。此时应纵向的比较及数据变化较大的方面。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21. (60分)

立意提示:①上二本:“好儿女志在四方”,自己的人生选择也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肩负起青年人的责任;②上高职:要有正确的名利观,能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成功;③复读:厚积才能薄发,人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要求:鼓励为主,语言得体,切合材料,自圆其说。对于妄议高考乃至教育本身,空谈理想、坚强、主见者,一律以不及格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