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骨科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e08a60783e0912a2162ac8

1.2 选择性融合标准研究

脊柱侧凸手术治疗应在矫形的同时尽量减少融合范围,保留更多的运动节段,因此在符合选择性融合条件的时候可采取选择性融合。1991 年Ibrahim, Benson 提出,对于King IIA 型的侧凸,腰弯冠状面Cobb角≤35°,柔韧性≥70%,腰骶弯<12°,腰弯顶椎未偏离CSVL时,可以选择性融合胸弯。Lenke 分型认为应该融合结构弯。PUMC 分型中的IIb1 型,IIIa 型,部分IIc3 型,即符合无胸腰段后凸畸形(<10°),腰弯冠状面Cobb 角 ≤45°,柔韧性≥70%, 顶椎旋转度 胸腰弯/腰弯,胸弯在Bending 像上≤25°)、IId1 型(胸弯 < 胸腰弯/腰弯胸弯,胸弯在Bending 像上≤25°)。

2. 矫形技术发展

2.1 内固定物选择

随着脊柱三柱理论的完善,以及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进步,第三代矫形内固定系统的内固定物选择经历了由全钩结构,向钉钩混合结构,再到全椎弓根螺钉结构的过程。椎弓根螺钉作用于脊柱的三柱,矫形力量强大。从开始应用于腰椎逐步扩大到胸椎。但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应用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尤其上胸推椎弓根的直径小,容易产生椎弓根的切割现象;而且脊柱畸形病人的椎弓根存在明显的旋转异常,许多椎弓根钉并未真正打在椎弓根中央,从而减小固定强度,而且也有神经损伤的潜在风险。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精密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日益成熟,医学影像设备成像质量不断提高,把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及三维可视化、医用机器人、空间三维定位导航系统和临床手术结合起来,研制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随着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提高了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明显降低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因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应用全椎弓根螺钉结构来进行IS 的矫形手术,但此种方法仍存在争议。

2.2 前路内固定技术

第一代前路内固定系统是1964 年Dwyer 发明的,其缺点是钢缆与螺钉的连接部拉紧后不能调整,缺乏放置的稳定性,假关节发生率高,而且钢缆较软,术后易发生腰后凸畸形。1973年,Zielke 改良了Dwyer系统,应用带有螺纹的棍取代钢缆并增加外锁,这样可得到旋转的矫正,这是第二代前路内固定系统。但由于螺纹棍太细并柔软, 旋转不可靠,且易弯曲折断形成假关节。第三代前路内固定系统近20 年来应用于临床,如CD、TSRH、Moss-Miami、Isola、中华长城、CD-Horizon 等,它们使用硬棒和椎体螺钉,通过预弯棒的旋转将冠状面上畸形转换成矢状面的生理前凸,防止了术后腰后凸的形成,可达到三维矫正。Kaneda 等研制了使用前路双棒固定的Kaneda系统。坚强的内固定加快了融合的

发生, 使假关节发生率明显降低。前路手术具有一定的优点,可对侧方移位和旋转椎体以最大距离施加矫正力,提供力学优势,矫形及去旋转能力强;通过短缩而不是延长脊柱矫正侧凸,减少了术中牵引性脊髓损伤;避免了后期曲轴现象的发生;减少了术后内植物的突出;此外,前路手术融合节段减少,可保留更多的运动节段,还减少了融合远端退变的危险。骨盆上更多自由运动节段存在,使远期下腰痛的发生明显减少。因此, 前路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段和腰段侧凸的矫形上。目前仍然是治疗胸腰段/腰段AIS最好的适应证。另有邱勇等报告采用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进行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达到与传统入路相似的临床疗效。此外,由于创伤减小,术后恢复快,也没有因手术操作难度的增加而使并发症增加。但是前路手术也有一定局限性:国内医师对前路手术入路不熟,另外前路手术的致后凸效应,假关节发生率高,对于大于60°的僵硬侧凸采取单纯前路手术效果不佳。

2.3 后路手术的进步

第一代后路矫形内固定系统于1962 年由Harrington 研制,并开始用于IS 的治疗。Harrington 系统开创了IS 手术治疗的新纪元。但Harrington 器械矫正力点集中在上下钩上,易产生脱钩和施力区骨折,以及断棒,固定节段长,塑形差,并且由于无旋转能力易产生直背综合征。

1976 年Luque通过椎板下穿钢丝矫正畸形,这一装置被认为是第二代后路矫形内固定系统。此内固定法具有横向矫正力量, 并且是节段性固定, 应力分散, 但缺乏轴向撑开力,对严重畸形者疗效差, 也无旋转力量。并有脱钩、断棒、断钢丝、假关节形成、平背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法国Cotrel和Dubousset于1984年研制设计了多个位置放置、既能产生加压又能撑开的多钩-棒固定系统(CD 系统),同时附加横向连接系统,以增强矫形器的稳定性,理论上讲可三维矫形, 即在冠状面矫正侧凸时, 于矢状面上去旋转重建胸后凸和腰前凸生理弯曲,明显提高了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它被认为是第一个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这不仅是器械的改进,而且是矫形理论的“***”。但早期的CD系统操作复杂、安装困难、切迹高,为了弥补这些缺点,学者们相继研制了TSRH、Moss-Miami、CDH 以及Isola 等改良系统,这些系统目前已在国内得到广泛运用。

胸腰段/腰段AIS后路手术是脊柱外科医师最熟悉、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具有良好的冠状面和失状面矫形效果,是AIS治疗的金标准。但同时它也有以下缺点:去旋转效果不如前路;融合节段较前路多;远端融合椎大都超过L3;对于年量较小的患者有出现曲轴现象的可能。

随着后路手术技术的进步,后路广泛松解的应用,大于70°的侧凸前路松解必要性已不强,即能取得同前路相似的矫形效果。因此有人认为前路手术已不必要。其实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如果对同一病人采取前路手术能够较后路节省2 个及以上运动节段的话,仍应首选前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