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理论郎翠艳的论文电子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政治学理论郎翠艳的论文电子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66c0d1cc281e53a5802ff3a

化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必须加以改进和发展,不断增强教育的民主性,避免教育的强制性,研究协商、沟通、讨论、评议等具体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共同关心和参与的活动。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疏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完善参与制度建设,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而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却缺乏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发掘和引导。大学生是一个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很强的群体,实践中若在不注重培养和引导其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不仅会失去他们已经形成的政治认同,而且在政治参与上有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3、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时代问题的呈现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毕业分配体制的改革,再加上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等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近几年凸显出来,并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而整个“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在校大学生以及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就业问题成为学生最关注的个体问题。

表 3-5 学生最关注的个体问题

0.40%4.20%1.77%2.638.09%8.54%9.40.96%身体健康问题环境转变和自身适应问题家庭问题情感问题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压力学习和科研问题0.00 .00@.00`.00?.00%

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的成型期,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且大多数大学生理想信念健康向上。但是,由于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尤其是大学毕业后就业困难的残酷现实,毕业即失业,也使一些大学生对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且越来越多

23

的大学生崇尚现实,很大程度上使得理想信念让位于就业和生存。在上表针对学生关心的个体问题的统计中,学生最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就业和前途问题,其次是学习和科研问题,再次是经济压力问题。很显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竞争形势,就业压力增大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访谈中,针对此方面的问题,很集中地表现出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向“实用”的简单瞄准。由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有的学生认为课本学习好不如有“能力”,所以在学习期间热衷于“实践”,自己创业、打工、应聘,从而忽视了学校的学习,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不少学生吐露,学校安排的“两课”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很少去学,即便做到坐堂上也是忙自己的事情,“主要是自学一些技能课程,像驾照、报关员、技师证等等,多考几个证为毕业后找工作准备砝码,那些课对找工作没有什么帮助”。当问及对当今热点政治事件、国内外要闻、国家政策等的了解状况,在座十个同学中有三个同学表示从来没有关注过,了解甚少,表示“没用,无所谓的”。

4、宗教等负面思想的侵入——社会环境的浸染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历史文化,还是一种社会实体,它对各个群体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的影响。宗教唯心主义的神灵观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在根本上是相抵触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认识分辨能力较弱,加之对宗教神秘色彩的好奇,一定程度上容易接受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虽置身校园净土,开放性的社会环境是他们不可避免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染。 2008年山东省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有6.41%的学生信仰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在信仰宗教的学生中,有20.69%的学生经常参加宗教活动,信仰宗教的目的重要集中在认识寄托、心理安慰、祁福消灾等方面。在随机访谈中,不止一位学生承认自己或身边的同学信仰宗教,主要为天主教,并因此结成小团体。笔者曾特意去本地石臼的一所天主教堂收集信息,教堂的一位主事人员说,周末做礼拜的有五分之三的人是大学城的学生,并且不少学生成为教堂的“红衣”。一位笃信颇深的天主教徒告诉笔者,一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过礼拜”,对任何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东西不感兴趣,并“打算毕业后留在教堂,在上帝面前帮忙干活。”

表3-6 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1偶然原因很难说清楚自己主动了解并信仰受宗教宣传的影响受同学朋友影响受家人邻居影响20.00@.00$ 0.00%

60.00%

(资料来源:中共山东省高校工委“2008年山东省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所接受的学校教育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的出现并逐渐增多,这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课题。在此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谨慎处理好保护公民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培养社会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关系。

四、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对策探讨

(一)从学校角度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的关键环节 1、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及内容等的改进。

邓小平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① “教育作为政治的工具,意味着教育要传播一定政治意识形态,为具有阶级性的国家政权培养政治人才,为一定的政治目标服务。”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大学生由早期政治化到政治价值观确立的重要媒介,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青年大学生在早期教育中形成的政治认知与政治理解的必要环节。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政治人格,确立政治价值观取向,提高参与政治参与能力,成为合格的政治公民的基本途径。

从调查数据看,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期待改进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问卷中,针对“您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何看法”的问题,53.64%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方式方法”。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正面政治知识的灌输和说教,而忽略文学艺术、文化娱乐、习俗礼仪等非政治手段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观念、态度和行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正面认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思想政治工作应改变单纯的灌输说教的教育方法,从灌输型及教育向渗透型教育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科技、艺术、文化等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渗透教育中习得基本的政治素养和行为能力,确立健康的政治价值取向。

①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杜 1983年版,第101页

马凤歧:《教育政治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146页

25

2、维护净土环境,以自身教育优势抵制不良侵入。

作为创建和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领地,高等院校肩负着建设和传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高校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前沿阵地,在培养社会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狠抓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凭借教育主体的极大优势,稳占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抵制和消除各种负面思想、风气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维护学校的净土环境,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加快教育改革进度,为学生构建坚强思想堡垒,最大程度上抵制不良因素的侵入。 3、协同合作,增强学生科学技能,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与辨别力。

高校大学生置身于比较开放的环境中,相对大学之前的学校生活,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界社会。因而自身知识储备的提高和社会适应力与辨别力的习得是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必要条件,并且,良好的心理承受和对挫折的正确理解能力也将是其能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从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在面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出现先就业等问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不是主动去提升自身积累以适应社会的挑战,而更多的却是消沉或麻木。在一次对30人的访谈中,有7人把当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结为学校和社会的失误,甚至有1人表示上大学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本地天主教及教友,“在教堂可以让我卸下所有的烦恼。”这些错误意识涂过得不到恰当有效地纠正和引导,将对大学生健康发展产生恶劣影响。

学校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压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就业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推却责任。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认知社会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水平,积极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积累的经验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理性、辩证的看待问题。同时,家庭及社会的积极力量也不可或缺,应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注重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警惕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和侵蚀。

(二)从社会环境角度考虑:整合政治社会化介体,谋求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合力 1、家庭环境——思想教育的首要一站。

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其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就是家庭。儿童时代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根据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中政治观念的启蒙者首先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和初始的政治体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学生成长的初始环境,是人出生后接受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小环境。在较长期的家庭环境中,前辈在养育后代的同时,经常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权威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