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e176f5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2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设想】

《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

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

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一)谈话导入

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谜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 2.检查预习学案

二、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一)圈点勾画

快速浏览《恐龙无处不有》,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 (二)合作探究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1.作者针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提出了哪些问题?(恐龙如何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

2.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了什么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3.根据作者的假说,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大陆?请按照提示,同桌互相复述过程。

大约2.25亿年前的大陆是……,那时的恐龙…… 大约2亿年前的大陆是……

6500万年前的大陆是……, 那时的恐龙……

4.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三)理清思路 1.假说演绎法

现象 《恐龙无处不有》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提出问题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 提出假说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构造”理论) ——大约大约2.25亿年前,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那时的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用已有知区舒适地生活; 识推理验——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证 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得出结论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板块构造”理论) 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2.方法迁移

牛顿曾说: “没有大胆的假说,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填写表格。 现象 6500万年前的地层发现铱。 提出问题 恐龙为何灭绝? 提出假说 撞击说 火山说 ——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 ——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普通沙子; ——在曾经受到陨石撞击的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斯石英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斯石英; ——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 《被压扁的沙子》 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 得出结论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三、比较阅读,寻找异同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可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行文思路任选一点进行比较。) 预设答案:

1.说明对象 不同:

《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相同:

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说明角度: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说明顺序:

相同: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这是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

4.行文思路:

相同:都是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不同:第一篇短文是由一个问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一个。

四、学会联系,拓展延伸

(一)这两篇短文涉及到哪些学科?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答案: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生物学、考古学) (地质学)

证明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板块构造”理论

证明

斯石英的形成及性质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化学、地质学) (天文学、生物学) (二)进入初中,我们的学习科目增多了,你觉得这些学科知识有没有联系的地方?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例子来说明。 (三)布置作业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化石 “板块构造”

斯石英 “撞击说”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