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化学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1dbd76eaf1ffc4ffe47acec

A.O+HOHCNK1CNB.O+HCNK2HOCN

19. 下列含氧化合物中不被稀酸水解的是 ( )

H3CA.H3COOB.OOCH3OC.OD.O OHD.

O20. 下列化合物的沸点最高的是 ( )

A.OHB.OHC.O21. 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生成α-重氮酮,α-重氮酮经Wolff重排,水解后生成 ( )

A. 酯 B. 酮 C. 羧酸 D. 酰胺 22. 利用迈克尔(Michael)反应,一般可以合成 ( )

A. 1,3-二官能团化合物 B. 1,5-二官能团化合物 C. α,β-不饱和化合物 D. 甲基酮类化合物 23. 下列反应不能用来制备α,β-不饱和酮的是 ( )

A. 丙酮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醇醛缩合反应 B. 苯甲醛和丙酮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 C. 甲醛和苯甲醛在浓碱条件下发生反应

D. 环己烯臭氧化水解,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反应

24. 下面金属有机化合物只能与α,β-不饱和醛酮发生1,4-加成的是( ) A. R2CuLi B. RLi C. R2Cd D. RMgX

25. 下列化合物中,能与溴进行亲电加成反应的是 ( )

A. 苯 B. 苯甲醛 C. 苯乙烯 D. 苯乙酮

26. β-丁酮酸乙酯能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产生黄色沉淀,也能与三氯化铁起显色反应,这

是因为存在着 ( )

A. 构象异构体 B. 顺反异构体 C. 对映异构体 D. 互变异构体 27. 丙烯醛与1,3-丁二烯发生Diels-Alder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是立体专一的顺式加成 B. 加成反应

C. 是协同反应 D. 1,3-丁二烯的S-反式构象比S-顺式构象反应活性大 28. 保护醛基常用的反应是 ( )

A. 氧化反应 B. 羟醛缩合 C. 缩醛的生成 D. 还原反应 29. 可以进行分子内酯缩合的是 ( )

A. 丙二酸二乙酯 B. 丁二酸羰基化合物 C. 对苯二甲酸二乙酯 30. 下列化合物最易形成水合物的是 ( )

A. CH3CHO B. CH3COCH3 C. Cl3CCHO D. ClCH2CHO

31. 下列化合物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大小次序是① NCCH2CHO ② CH3OCH2CHO ③ CH3SCH2CHO ④ HSCH2CH2CHO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④>② 32. 下列化合物中不发生碘仿反应的是 ( )

A.COCH3B.CHCH3OHC.CH3CH2OHD.OH

33. 下列化合物中亚甲基上的氢酸性最大的是 ( )

A.H2CCHOCHOB.H2CCOCH3COCH3C.H2CCOOCH3COOCH3

34. 下列化合物烯醇式含量最多的是 ( )

OOA.CH3CCH2CCH3OOB.CH3CCH2COCH3OOC.CH3CCH2CPhOD.CH3CCH2CH3

35. 2,4—戊二酮其较稳定的烯醇结构式(热力学控制)为 ( )

OHO A.CH2CCH2CCH3B.CH3OHOCCCCH3

OC.CH3CCH2Br36. 比较下面三种化合物发生碱性水解反应最快的是 ( )

A.CH3CHCHCH2BrB.CH3CH2CH2CH2Br

37. 下列化合物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互变成羰基化合物的是 ( )

A.OOB.C.OOCHCH3D.O

O

第十二章 羧酸

1. 手型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若邻位基团参预了反应,则在产物中该手性碳的立体化学是 ( )

A. 构型保持 B. 构型转化 C. 外消旋化 D. A、B、C都不对 2. 三氯乙酸的酸性大于乙酸,主要是由于氯的( )影响 ( )

A. 共轭效应 B. 吸电子诱导效应 C. 给电子诱导效应 D. 空间效应 3. 下列化合物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 )

A. 甲酸 B. 乙酸 C. 乙酸甲酯 D. 乙酸乙酯 4.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

A. 甲酸 B. 乙酸 C. 乙酸甲酯 D. 乙酸乙酯 5. RMgX与下列哪个化合物用来制备RCOOH ( ) A. CH2O B. CH3OH C. CO2 D. HCOOH 6. 脂肪酸α-卤代作用的催化剂是 ( )

A. 无水AlCl3 B. Zn-Hg C. Ni D. P 7. 己二酸加热后所得的产物是 ( )

A. 烷烃 B. 一元羧酸 C. 酸酐 D. 环酮 8. 羧酸具有明显酸性的主要原因是 ( )

A. σ-π超共轭效应 B. COOH的-I效应 C. 空间效应 D. p-π共轭效应

9. ①叔戊醇 ②仲丁醇 ③正丙醇 ④甲醇与苯甲酸发生酯化反应,按活性顺序排列应是

( )

A. ③>④>①>② B. ④>③>②>① C. ④>②>③>① D. ①>②>③>④

10. 氯化苄与氰化钠在乙醇中反应时得到的产物是 ( )

A. C6H5CH2COOH B. C6H5CH2CN C. C6H5CH2CH2CN D. C6H5CH2COONa 11. 下列化合物中加热能生成内酯的是 ( )

A. 2-羟基丁酸 B. 3-羟基戊酸 C. 邻羟基丙酸 D. 5-羟基戊酸 12. 下列物质中虽然含有氨基,但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是 ( ) A. CH3NH2 B. CH3CONH2 C. NH3 D. NH4Cl 13. 下列羧酸中能经加热脱羧生成HCOOH的是 ( )

A. 丙酸 B. 乙酸 C. 草酸 D. 琥珀酸 14. 己二酸在BaO存在下加热所得的产物是 ( )

A. 烷烃 B. 一元羧酸 C. 酸酐 D. 环酮 15. 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 )

A.CO2HCO2HB.C.CO2HID.CO2HOCH3 ClF

16. 下列羧酸酸性最强的是 ( )

A.CH3CO2HNO2B.O2NCO2HNO2C.O2NCO2HD.O2NCO2HNO2

HCO2HH

17.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

A.HHO2CHCO2HB.HO2CCCCO2HC.HO2C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1. 原酸酯的通式是 ( )

A.RCOR1OR2OR3B.HC(OEt)3C.RNCD.H2C(OR)2

2. 下列物质中碱性最弱的是 ( )

3. 下列酯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速度最快的是 ( )

A.NO2CO2EtB.CH3CO2EtC.ClCO2EtD. CO2Et A.(CH3)2NHOB.CH3CNHCH3C.C6H5NHCH3

4. 以LiAlH4还原法制备2-甲基丙胺,最合适的酰胺化合物是 ( )

A.CHCHCOCH33CH3C.CH3CHCH2COCH2NH2CH3B.CH3CHCH2CONH2CH3D.CH3CHCONHCH3CH3 OB.CH3CCHBrBrOD.HCCCH2BrOCOC2H5OCOC2H55. 在乙酰乙酸乙酯中加入溴水,反应的最终产物是 ( )

OOA.CH2CCH2COC2H5BrOHOC.CH3CCHCOC2H5BrBrNH2A. CH3CHCO2H

6.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羧酸衍生物的是 ( )

CH3COCl C.油脂 D.

7. 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生成α-重氮酮,α-重氮酮经Wolff重排,水解后生成 ( )

OB. CH3CN(CH3)2 A. 酯 B. 酮 C. 羧酸 D. 酰胺

8. 在羧酸的下列四种衍生物中,水解反应速度最慢的是 ( )

A. 乙酰胺 B. 乙酸乙酯 C. 乙酰氯 D. 乙酸酐

9. 酮肟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重排成酰胺(Beckmann重排)的反应是通过( )进行的。 ( )

A. 正碳离子 B. 缺电子的氮原子 C. 负碳离子 D. 自由基

10. 手型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若邻位基团参预了反应,则产物的立体化学是 ( )

A. 构型保持 B. 构型转化 C. 外消旋化 D. A、B、C都不对 11. 通式为RCONH2的化合物属于 ( )

A. 胺 B. 酰胺 C. 酮 D. 酯

12. 下列还原剂中,能将酰胺还原成伯胺的是 ( ) A. LiAlH4 B. NaBH4 C. Zn + HCl D. H2 + Pt 13. 下列化合物中水解最快的是 ( )

A. CH3COCl B. CH3CONH2 C. CH3COOCH3 D. 乙酐 14. 乙酰乙酸乙酯与40%氢氧化钠溶液共热,生成的产物是 ( )

A. CH3COCCOONa和CH3CH2OH B. CH3COONa和CH3CH2OH C. CH3COONa和CH3COOC2H5 D. CH3COCH2和CH3CH3OH和CO2 15. 下列化合物中哪个是丁酸的同分异构体,但不属同系物( )

A. 丁酰溴B. 丙酰胺C. 甲酸丙酯D. 丁酰胺

16. 下列羧酸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速度次序是( )

i. CH3CO2C(CH3)3 ii. CH3CO2CH2CH3 iii. CH3CO2CH(CH3)2 iv. CH3CO2CH3 A. iv> ii> iii> i B. i> iii> ii> iv C. iv> iii> ii> i D. i> ii> iii> iv 17. 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 ( )

A.CO2HFB.CO2HClC.CO2HID.CO2HOCH3

18. 下列化合物中,受热时易发生分子内脱水而生成α,β-不饱和酸的是 ( )

CH3A.CH3CCH2CO2HOHB.CH3CHCH2CO2HCH2OHCH3C.CH3CCO2HCH2OHD.CH2CH2CHCO2HOH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