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黄楚平讲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黄楚平讲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08ae452f01dc281e53af052

在中心城区务工的农民工(包括外来的)约在5万人左右。未来5年,随着工业、旅游及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城随迁人口约10万人;随着我市大中专院校的快速发展和职教新城的建成,在校学生规模可以达到10—15万人;通过“城中村”改造,可在城市拓展中农转居约10万人;近郊村、远郊村可通过转换生产(迁村腾地、村庄集并、农业转为旅游服务业的)、生活方式转换身份、基础设施同城化就地转化10万人;还可吸引外地人到中心城区购房置业者约2万人,等等。同时,咸宁作为武汉的后花园和城市圈“1+8”的核心城市之一,随着“五城两区”城市空间拓展,还将吸纳大量的外来人口;通过城市组团发展,经济开发区、咸嘉新城、贺胜卫星城等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城区行政区划的变化,城市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拓展。目前,在我们碧桂园购房的有一半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其中来自广东省的占20%以上,武汉市的占30%以上。当然,我们讲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不只是户籍人口,而是常驻人口;不是指具体的数字100万,也不仅仅是将农民的身份进行简单转换,这里还涉及到后面谈到的农民进城就业、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大力推进城镇化,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城乡要素顺畅流动、合理配置的格局,建立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咸宁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大,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市加快发展的首要问题。去年我市农民纯收入为4873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3︰1。农民收入之所以低,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人均占有生产要素特别是耕地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要富裕农民,必须要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城镇化的进程,实质上就是使大多数农民从农业走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通过加快城镇发展,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为农民进城从业、享受城市文明提供基础条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共同富裕、协调发展。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已进入了投资加大、开发加快、发展加速、实力增强的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优势资源开发进程加快,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部崛起战略、中央扩大内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省委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市后续效应等,“圈、港、带”建设的多重机遇叠加,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我市所处的阶段特征,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强力推进,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务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任务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推动全市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县域中心城市、小城镇和中心村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打造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健康咸宁、和谐咸宁。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中心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中心镇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共享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中心城区达到80%以上。 围绕以上目标,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全局工作的龙头,是引领未来发展的纲领,也是城镇竞争力的重要资本。成都市提出了“全域成都”理念,把全市1.24万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成都”强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功能要求,实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重庆市提出以“一圈两翼”(一小时经济圈,两翼为渝东南和渝东北)为战略平台,构建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八大新机制,努力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 “五个重庆”。应该说,两地在规划上的这种大气魄、大手笔、大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要突出全域谋规划理念,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规划管理体制,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咸赤嘉临港新城、南三县特色经济带为主体,以县城为骨干,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逐步形成中心突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协调发展、富有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引擎,必须把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实施。在今年的全省“两会”上,清泉书记强调,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落实清泉书记的指示,我们要深刻领会,以站在城市圈内实现城乡一

体化的高度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一般化,也不是低水平的缩小城乡差别,而是在大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完善城镇格局,健全城镇功能,发挥其辐射、带动、支持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主城区,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这也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条比较可行的城市化道路。大力发展主城区,一方面,是因为主城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城市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把主城区做大,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把主城区做大做强,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地位才能确立,也只有主城区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由要素集聚转向能量辐射。从完成2015年我市城镇化目标来看现在的城市发展,我们对发展主城区、提高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的认识会更加清楚。按照规划,到2015年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要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200万,将有近百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么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如果我们的中心城市和主城区没有足够的规模,是不可想象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发展主城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大发展主城区的力度,进一步拉大主城区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区功能,提高主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生产要素聚集能力。要依托武广高铁、京九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推进城市西控东拓、南抑北进,向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靠近,向“两湖”(斧头湖、西凉湖)方向发展,形成“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一核五城四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要按照鄂南门户、武汉城市圈具有活力的“两型产业”基地、华中温泉主题旅游名城、中部地区极具潜力的旅游中心、湖北省适宜人居的生态花园城市的城市定位,增强咸宁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完善城市的产业功能和生态功能。把中心城区“五城两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攻方向、主要战场、主要平台,重点抓好咸安区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推动优质要素资源集聚,促进优势产业崛起,形成区域竞争力,带动全市经济优化升级,努力形改革开放先行区、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